急性期也能注射!肩、肘、踝「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


談到玻尿酸,大部分的民眾會聯想到打膝關節的玻尿酸,但關節用玻尿酸與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可是不太一樣唷!關節型玻尿酸在發酵、純化過程中會使用殺菌劑、有機溶劑與交聯劑,如果濾取不夠乾淨,注射到關節腔或許還好,注射到肌腱韌帶等嬌嫰的軟組織,卻可能引起發炎。

此外,關節中的玻尿酸,與肌腱中的玻尿酸,分子量也差距巨大!關節中的玻尿酸,分子量介於百萬和千萬之間。注射用玻尿酸,為了增加潤滑度與黏彈性,也常常使用交聯技術(cross-link)讓分子更巨大,讓玻尿酸不易被降解、作用更持久。然而,肌腱韌帶中的玻尿酸,分子量只有數十萬,關節型玻尿酸中廣泛應用的交聯技術,卻不太適合質地緻密的肌腱韌帶。

以往,醫師會使用關節型玻尿酸注射在肌腱、韌帶、滑囊週邊,來促進組織的修復,但現在有更好的選擇了:「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
肩肘踝軟組織專用玻尿酸 消炎止痛還能促進修復
「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廠商表示,軟組織專用的高分子量玻尿酸,為了達到更高純度,使用奈米濾膜將玻尿酸濾出,這種製程確保濾出的玻尿酸更為乾淨,不含鏈球菌死亡後的細胞胞器或有機溶劑殘留,分子結構設計也與關節型不一樣。

劉醫師表示,專用玻尿酸注入受傷區域後,可與體內玻尿酸與膠原纖維形成3D立體結構平台,類似鷹架概念,具有潤滑與支架效用,能降低摩擦、穩定受傷部位,為生長因子提供作用空間。而且急性期也能使用,可以快速降低發炎反應與止痛,並促進組織修復,為後續復健與肌力訓練打下良好地基。
根據廠商提供的研究數據,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施打後,疼痛指數下降 60%。而肩部肌腱病變(旋轉肌袖),約 60%患者於 12 週時疼痛改善大於50%。

超音波導引注射 更安全更有效

(圖片為劉亦修醫師提供)


醫師先透過理學檢查與超音波確認病灶位置、深度與範圍,正常狀況是無需麻醉即可完成。醫師會以超音波導引將藥劑準確送到病灶點,避開神經血管,提高安全性也提升施打效果,建議至少施打 2 次、每次相隔約 1 週。

相較於葡萄糖增生療法或 PRP,大部分病患注射當下與術後幾天的不適感更輕,少數人可能有短暫脹痛感,通常休息1~2天即可。而且萄糖與PRP具有促炎特性,若於急性期施打,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可能較強。此時可考慮施打「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來止痛降發炎,幫助後續修復。
肩肘踝/肌腱韌帶專用 但孕婦與兒童不建議施打 
當肌腱發生病變時,最主要的症狀是疼痛、無力,以及關節活動角度受限,將大大影響日常活動和生活品質。而肩膀、手肘與腳踝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軟組織受傷部位:肩膀問題常見於中高齡族群,可能因車禍、拉傷、家務勞動受傷,或是需要舉高手臂的羽球、籃球、排球等運動員。而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問題,在勞動階層也會看到,如長期照護者因搬運病患,或家庭主婦因大量家務而受傷。跑步愛好者也常傷到腳踝肌腱。

劉醫師表示,臨床施打以來,嚴重過敏並不常見,但對鏈球菌發酵來源的玻尿酸曾有過敏史者,需與醫師討論、審慎評估。而注射區域若有皮膚感染或病灶應先處理;孕期、哺乳期與12歲以下兒童也不建議施打。


從休息,到健保治療,再結合自費治療
「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是新型注射治療,但價格高昂,與PRP相當,這是也患者要考量的重點。一般民眾則可先以休息、口服消炎藥、復健…...等。健保復健為主,單次性注射類固醇也是有效的治療,但要避免反覆注射,或注射後缺乏休息。當疼痛控制下來後,接著進行復健與肌力訓練,恢復功能、降低未來復發可能。

若以上治療成效不佳,或是患者治療時程緊迫、需要快速修復,則可以考慮結合自費治療。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也能與PRP、體外震波、高能量雷射交錯或並行使用,因儀器治療是覆蓋大片疼痛區,注射則直攻病灶點,兩者很適合互補。


發炎受傷盡早處理 千萬別拖!
因肌腱附著在骨頭上,反覆過度受力未處理,常見情況是疼痛、無力、活動角度受限,像是肩膀抬手、穿衣變得吃力;手肘做家務就痛;走路跑步受影響。若置之不理,受傷區域可能從發炎走向撕裂,甚至可能鈣化,後續治療時間與治療成本都會墊高。

劉醫師建議大家,一開始疼痛就要休息,休息一週沒有進步,就可以找復健科醫師處理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