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復健:不只延長壽命,更要守護生命品質
一位不到40歲的年輕媽媽,生完孩子後不久被診斷乳癌,術後忙於育兒。儘管疼痛襲來,也想著:「忍一忍,傷口癒合就會好。」沒想到幾個月後,連手都舉不起來,甚至連櫃子上的東西也拿不到⋯⋯復健科就診後,發現肩膀出現嚴重沾黏,花了三個月的復健與注射治療,才找回原本的生活。 在多數人心中,「復健」主要是針對神經、骨骼、肌肉等受損後的功能恢復。其實,癌症病人也需要復健,而且這領域不只是幫忙「動起來」,更是幫助病人「活得好」,是一個更全面、更細緻的醫療領域。 癌症復健 VS. 傳統復健 傳統復健多半聚焦在神經與骨骼肌肉系統,例如中風、脊椎損傷或骨折等等。但癌症復健的任務更大,它不只處理肌肉骨骼問題,還涵蓋疼痛控制、疲倦緩解、心理支持與社會角色回歸。其核心精神是:不只是延長生命,而是延長「有品質的生活」。 臺大癌醫中心綜合內科部復健科宋子茜醫師指出,癌症復健會依照病程與個人需求,從多面向提供介入:● 身體功能重建:肌力、關節、心肺功能的維護與改善● 症狀管理:疼痛、疲倦、周邊神經病變造成的麻木或不穩定● 心理支持:給予關懷,協助病人面對擔憂和重建自信● 回歸生活:幫助患者重新找回職場與家庭角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支持。研究顯示,心情與心態良好的病人,治療預後往往較佳。因此,醫療團隊不僅要關心病人的身體,更要長期追蹤心理狀態,必要時轉介身心科或透過資訊科技提供支持。 癌症治療結束 ≠ 畢業 許多病人以為癌症治療結束就算「畢業」。事實上,化療、放療或手術後可能留下後遺症,像是關節僵硬、手腳麻木、慢性疼痛等,若沒有持續復健,生活品質會大打折扣。復健不只是讓人走得動,而是協助病人重拾自信與回歸生活。 乳癌患者常見的功能性問題 以乳癌為例,這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患者在治療和手術後最常遇到的功能性問題主要集中在患側上肢,包括: 1. 上肢功能受限 ● 肩關節僵硬或活動度受限 ● 無法進行日常活動,如梳頭、穿衣等 2.
急性期也能注射!肩、肘、踝「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
您可能知道膝關節軟骨可以注射玻尿酸,但您知道肌腱/韌帶也可以注射玻尿酸嗎?今天劉亦修醫師帶大家來看看「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 談到玻尿酸,大部分的民眾會聯想到打膝關節的玻尿酸,但關節用玻尿酸與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可是不太一樣唷!關節型玻尿酸在發酵、純化過程中會使用殺菌劑、有機溶劑與交聯劑,如果濾取不夠乾淨,注射到關節腔或許還好,注射到肌腱韌帶等嬌嫰的軟組織,卻可能引起發炎。此外,關節中的玻尿酸,與肌腱中的玻尿酸,分子量也差距巨大!關節中的玻尿酸,分子量介於百萬和千萬之間。注射用玻尿酸,為了增加潤滑度與黏彈性,也常常使用交聯技術(cross-link)讓分子更巨大,讓玻尿酸不易被降解、作用更持久。然而,肌腱韌帶中的玻尿酸,分子量只有數十萬,關節型玻尿酸中廣泛應用的交聯技術,卻不太適合質地緻密的肌腱韌帶。以往,醫師會使用關節型玻尿酸注射在肌腱、韌帶、滑囊週邊,來促進組織的修復,但現在有更好的選擇了:「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 肩肘踝軟組織專用玻尿酸 消炎止痛還能促進修復 「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廠商表示,軟組織專用的高分子量玻尿酸,為了達到更高純度,使用奈米濾膜將玻尿酸濾出,這種製程確保濾出的玻尿酸更為乾淨,不含鏈球菌死亡後的細胞胞器或有機溶劑殘留,分子結構設計也與關節型不一樣。 劉醫師表示,專用玻尿酸注入受傷區域後,可與體內玻尿酸與膠原纖維形成3D立體結構平台,類似鷹架概念,具有潤滑與支架效用,能降低摩擦、穩定受傷部位,為生長因子提供作用空間。而且急性期也能使用,可以快速降低發炎反應與止痛,並促進組織修復,為後續復健與肌力訓練打下良好地基。 根據廠商提供的研究數據,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施打後,疼痛指數下降 60%。而肩部肌腱病變(旋轉肌袖),約 60%患者於 12 週時疼痛改善大於50%。 超音波導引注射 更安全更有效 (圖片為劉亦修醫師提供) 醫師先透過理學檢查與超音波確認病灶位置、深度與範圍,正常狀況是無需麻醉即可完成。醫師會以超音波導引將藥劑準確送到病灶點,避開神經血管,提高安全性也提升施打效果,建議至少施打 2 次、每次相隔約 1 週。相較於葡萄糖增生療法或 PRP,大部分病患注射當下與術後幾天的不適感更輕,少數人可能有短暫脹痛感,通常休息1~2天即可。而且葡萄糖與PRP具有促炎特性,若於急性期施打,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可能較強。此時可考慮施打「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來止痛降發炎,幫助後續修復。 肩肘踝/肌腱韌帶專用 但孕婦與兒童不建議施打 當肌腱發生病變時,最主要的症狀是疼痛、無力,以及關節活動角度受限,將大大影響日常活動和生活品質。而肩膀、手肘與腳踝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軟組織受傷部位:肩膀問題常見於中高齡族群,可能因車禍、拉傷、家務勞動受傷,或是需要舉高手臂的羽球、籃球、排球等運動員。而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問題,在勞動階層也會看到,如長期照護者因搬運病患,或家庭主婦因大量家務而受傷。跑步愛好者也常傷到腳踝肌腱。 劉醫師表示,臨床施打以來,嚴重過敏並不常見,但對鏈球菌發酵來源的玻尿酸曾有過敏史者,需與醫師討論、審慎評估。而注射區域若有皮膚感染或病灶應先處理;孕期、哺乳期與12歲以下兒童也不建議施打。從休息,到健保治療,再結合自費治療「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是新型注射治療,但價格高昂,與PRP相當,這是也患者要考量的重點。一般民眾則可先以休息、口服消炎藥、復健…
腰痛、小腹凸 其實是骨盆在作怪
五十歲的吳太太,因為腰痛被診斷為坐骨神經與椎間盤問題,想了很久,終於鼓起通氣接受手術治療,哪知道,開完刀還在痛!最後才發現真正的元兇:骨盆前傾。 這樣的案例,並非少數。很多人腰痛、駝背、小腹凸出,第一直覺以為是胖了、老了,卻忽略了骨盆這個「身體的地基」正在悄悄歪斜。 骨盆:人體的樞紐骨盆是人體的「樞紐站」,上承腰椎,下連髖關節。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 陳渝仁形容,它就像是一個「中空碗狀結構」,內部包覆著腸胃、泌尿、生殖器官,而「碗底」則由骨盆底肌支撐。這些肌肉、韌帶與筋膜共同組成一個穩定系統,讓我們在走路、跑跳時,內臟不會亂晃,骨架不會散掉 。 所以說,骨盆的重要性堪比人體的「地基」。一旦失衡,問題就會一連串發生。 骨盆前傾 都是壞習慣養成的少數人的骨盆前傾是天生的,但大多是其實是「後天養成」的!像是穿上高跟鞋,膝蓋打直、屁股翹起,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骨盆前傾姿勢。男性雖然少穿高跟鞋,但挺胸姿勢錯誤、用「頂腰」去撐出「有精神」的站姿,其實也同樣會造成骨盆前傾 。 除了高跟鞋,常見原因還包括:→久坐、久站:想放鬆,肚子鬆掉,核心肌群無力,卻讓骨盆默默承受重量。→椅子不合身:腰背懸空。→孕婦/大肚腩:肚子增加重量,帶動骨盆往前傾。→錯誤坐姿:例如坐矮板凳,屁股低於膝蓋,身體自然往前彎。 換句話說,骨盆前傾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毛病,而是日積月累的生活習慣造成的。骨盆前傾的「連鎖效應」骨盆一旦前傾,身體張力全亂套,就像房子的地基歪斜:前方髖部筋膜被拉扯,後方腰臀筋膜被擠壓,全身肌肉都在不對的位置上辛苦工作。 常見影響包括:1. 腰酸背痛:腰椎與韌帶長期受壓迫。2. 髖部與臀部疼痛:甚至會延伸到大腿後側。3. 肩頸痠痛:姿勢不正,上半身代償。4. 小腹凸出:明明不胖,卻看起來有「小肚肚」。5. 內臟壓力異常:長期可能導致便祕、頻尿。 更棘手的是,骨盆前傾也常常擠壓「坐骨神經」,症狀和常見的「坐骨神經痛」非常類似。有些人因此接受開刀,手術明明很成功,但術後仍在疼痛,因為真正的源頭「骨盆歪斜」沒有好好矯正! 自我檢測:靠牆就知道想要判斷自己是不是骨盆前傾,可以透過「靠牆測試」:1.
照X光沒問題,卻持續胸痛
你有遇過動一動後,胸口突然隱隱作痛,總感覺不太對勁,腦中甚至浮現:「我該不會有心臟病?」結果照了心電圖、X 光等檢查,醫師卻告訴你一切正常,步出診間後,不適感還在,甚至隨著呼吸或伸手拿東西時加劇。這時候如果建議你去看復健科,你會不會覺得這是玩笑?來,讓繆璇醫師來解答! 胸痛的可能來源分為三類 復健科醫師會先從最危險的狀況開始排除:第一類是胸腔內臟,包括心臟、肺臟及肋膜、胃、食道等,第二類為皮膚,像是有無帶狀皰疹的徵兆,最後則是胸廓周邊的軟組織與骨骼問題。 1.胸腔內臟問題: 心臟疾病 :如心絞痛,又分為穩定型及不穩定型,穩定型通常與運動相關,如爬樓梯或小跑步時感到不適。對於年紀較大、有高血脂、高血糖、或有心臟病史的病人,醫師會將其列入鑑別診斷。 食道及胃部疾病:胃酸逆流與進食有關,特別是在吃飽、甜食或飲酒後,可能會有胸腔中間悶痛或燒灼感,有時平躺時也會發作。 2.皮膚問題: 帶狀皰疹:疼痛沿著神經皮節呈半圈狀分佈,年長者較為常見。皮疹是最明顯的症狀,若無皮疹,疼痛分佈形狀也是判斷依據。 3.胸廓周邊的軟組織與骨骼問題: 肌肉拉傷:是最常見的軟組織問題之一。 肋骨損傷 (骨裂或骨折):疼痛局部且壓痛明顯,通常不在軟骨交界處,而是沿著肋骨本身。 肌肉拉傷最常見 肋間肌受傷讓你呼吸都痛 在臨床上,跟最常見的胸痛原因是肌肉拉傷,如肋間肌拉傷,肋間肌是連接肋骨之間的肌肉,負責協助呼吸運動,一旦因咳嗽過度、劇烈運動或外力撞擊受傷,連吸氣都可能引發疼痛。倘若是胸大肌或胸小肌受傷,通常是在抬手、肩部拉扯等動作時會痛。胸廓有許多硬骨軟骨的結合點,也是常見會發炎的地方,像是胸肋關節炎、肋軟骨炎。它們表見多是局部腫脹、局部壓痛明顯,用超音波可以看到關節處腫脹與血流增加。 至於肋骨裂傷或骨折,雖不算常見,但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長者若是跌倒,約10%可能會骨折。而骨折或骨裂的疼痛只會在局部,且壓痛明顯,超音波可以看到骨頭斷裂或急性期骨膜下的血腫。以上這些不同來源的胸痛,對病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句:這裡很痛,但復健科醫師會透過動作、位置與壓痛範圍,逐步區分出差異。 醫師以視診來觀察病人的動作,如舉手、呼吸或身體扭轉是否會誘發疼痛。觸診確認疼痛點是局部的、還是大範圍的;若病人能用兩根手指頭明確指出單一疼痛點,那比較可能是骨折或局部關節發炎;相反地,如果一整片胸口都感覺緊繃、壓下去範圍很廣,則偏向肌筋膜的問題。醫師也會運用 X光來檢查肋骨是否有骨折;超音波則可看到肌肉纖維受損、血腫,甚至是骨膜下的血腫或骨裂,像是胸肋關節發炎或X光難以發現的骨裂,超音波能提供更詳細的影像資訊。 急性期控制疼痛 24小時候再熱敷 當疼痛確定來自肌肉或關節時,治療會依照病程而有所不同。急性期也就是受傷後一到兩週,首要目標是控制發炎與疼痛,醫師通常會開立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也可搭配冰敷、低能量雷射或經皮電刺激等物理治療。熱敷則建議在受傷 24 小時之後再開始,若腫脹明顯則可以等到 72 小時。 慢性期的病人,要防止因疼痛而害怕動作,反而造成二次傷害。此時治療會加入較多的物理治療與伸展運動,必要時甚至會在超音波導引下,對發炎點進行注射,以改善局部的慢性發炎反應。 居家的自我伸展與呼吸練習 繆醫師建議大家在家也能透過簡單的練習加速恢復,最安全的方法是透過深呼吸來拉伸:將手輕輕按在疼痛處,深吸一口氣,感覺氣流引導到手心壓著的位置,胸口輕輕往外撐開,好像把手推開一樣。這能在不過度拉扯肌肉的情況下,讓肋間肌獲得伸展。如果疼痛範圍較大,則可以雙手環抱胸廓,再用深呼吸去把胸口撐開。 等到疼痛減輕,還可以嘗試胸椎伸展、門框伸展,或搭配熱敷、按摩,幫助肌肉放鬆。呼吸練習不只減緩疼痛,還能避免因為害怕呼吸而導致的肺部擴張不足。如何避免再次受傷?近期健身狂熱潮蔓延,男女老少都知道健身的重要,而有些胸痛來自於錯誤的用力方式,像是大家在用力時憋氣,就容易受傷,正確呼吸方式應該是:用力時吐氣,放鬆時吸氣,避免憋氣。也可以在運動時使用腹式呼吸法,吸氣時腹部鼓起,吐氣時腹部收縮,就能誘發核心肌群收緊發力,穩定身體。 如果長時間沒有妥善處理胸廓疼痛,雖然大多數傷勢仍會隨著時間自行癒合,但過程中卻可能留下後遺症。常見的情況是因為不敢深呼吸,導致肺部擴張不足,覺得氣量變小;或是長期不敢動作,胸口附近的肌肉筋膜逐漸變得僵硬,進一步演變成大範圍的肌筋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