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025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復健科的治療就是:電療、拉脖子、熱敷,去個兩三次後,發現每次五十元的便宜療程好像沒什麼用,就放棄治療,認為等時間久了身體也會自動復原。這種對於復健科的刻板印象,讓大家喪失了純靠健保就改善疼痛的好機會。其實,健保給付的復健儀器種類多,功能、作用深度、適應症都不盡相同,儀器問世前都經過醫學研究驗證療效,若能搭配生活習慣的改變與耐心配合療程,不但可以加快復原,還可緩解慢性疼痛。 健保復健儀器依運作原理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力學、電學、電磁場,以下針對每一類的儀器介紹功效、適應症與禁忌症。一、力學類:伸展可以改善疼痛、讓肌肉放鬆,相信大家都聽過,但人體只能前彎、側彎伸展,頸部、腰部牽引機,就是幫忙補強軸向的伸展。牽引機以緩慢、受控制的牽引力,讓脊椎間隙暫時增加,延展肌肉與韌帶,進而減輕脊椎與脊神經的壓力。腰椎牽引的初次治療以體重的1/4重量開始,連續治療2-3次沒有不適才能再增加重量,依治療次數慢慢增加,最多增加至體重的1/2。頸椎牽引的初次治療以體重的1/7重量開始,連續治療3次都沒問題才能再增加重量,最多增加至體重的1/4。要注意的是,牽引的感受應該是伸展而非疼痛,若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疼痛、手腳麻木、暈眩等不適,應立即告知。在療程後一日還持續不適,也要告知醫師。適應症:下背痛、椎間盤突出、椎間孔狹窄、輕微脊椎滑脫、坐骨神經痛、退化性椎間盤病變。禁忌症:有人工椎間盤、脊椎固定器等金屬植入物者;脊椎感染、腫瘤、脊髓受壓迫、急性受傷、骨質疏鬆症、骨折未癒合、懷孕婦女等不建議使用。嚴重心血管疾病、容易頭暈、血壓不穩者患者則需謹慎評估。 二、電學類:透過不同頻率與波形的電流,刺激肌肉與神經,改變神經傳導和肌肉收縮,藉此達到放鬆與減痛效果。常見設備有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向量干擾波IFC、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等。電流強度以個人是否舒適為準,並非強度越大越好,過強的電流反而會造成肌肉收縮刺激過大而導致電燒傷等反效果。1.經皮神經電刺激器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or, TENS)低頻電流能刺激感覺神經,阻斷疼痛信號的傳遞,改變神經與肌肉細胞膜電位,利用疼痛閥門理論,讓神經不那麼敏感,降低疼痛感,還能促進血液循環、組織癒合等作用。適合較小範圍的部位,如手肘、手腕。適應症:筋膜炎、肌肉緊繃、周邊神經麻痺造成的疼痛、慢性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肌腱炎、急性神經壓迫、髕骨軟化症。2.向量干擾波(Interferential Current, IFC)向量干擾波也是電波的一種,一樣可以穩定神經、減少疼痛,但向量干擾波的頻率為1000-10000Hz,比低週波高很多,相對地對組織的穿透力也深很多,可以處理更深、更廣的肌群,幫助傷處消除水腫、恢復肌肉彈性。適應症:因能量較高、覆蓋範圍較大,適合治療深層或大範圍疼痛,像坐骨神經痛、腰椎椎間盤突出、髖關節或膝關節問題。3.神經肌肉電刺激器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透過高載電量的方波電刺激,直接刺激肌肉,使其收縮,達到增強肌肉力量、改善肌肉控制能力,在神經修復期間還能防止肌肉萎縮。適應症:顏面神經麻痺、肌肉萎縮、因坐骨神經長期壓迫導致的垂足等。電學類共同禁忌症:感覺異常、有心臟節律器者、動靜脈血栓、惡性腫瘤、疤痕處、孕婦不建議使用。電療不是每個部位都能使用,像頸動脈、喉部、開放性傷口是禁止使用的。三、 電磁場類:電磁場治療包含:微波、短波、磁波。優點是能量深入,可以加熱深層組織,提升深層組織代謝速度及修復力,適合治療深層肌肉或關節問題,但也因此需要更嚴謹的禁忌評估。適應症:運動傷害(肌肉拉傷、韌帶撕裂傷)、五十肩、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退化性關節炎、因維持同一姿勢過久導致的筋膜炎。禁忌症:體內有金屬植入物者(如子宮內避孕器、心臟支架、骨折固定鋼板或固定器等),因電磁波會在金屬上聚集能量並加熱,可能造成燙傷。除了以上三大類外,復健科還常使用以下幾種:1. 超音波 (Ultrasound)利用音波原理,使組織中的水分重新排列,刺激修復,有助於膠原蛋白增生,對肌腱韌帶傷害、疤痕組織有良好效果。適應症:單點組織的效果最佳,如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手腕韌帶拉傷、腳踝扭傷、或特定激痛點,對骨折修復也有效果。禁忌症:治療部位有金屬植入物(如鋼板)者,因超音波會聚集能量在金屬上並加熱;有心臟有節律器者也不適合。2. 低能量鐳射 (Low-Level Laser Therapy, LLLT)與醫美雷射不同,復健用雷射著重在皮下軟組織修復,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組織修復、消腫止痛,適合小範圍韌帶損傷或疤痕沾黏。適應症:單點、小範圍的傷害,如手腕、手肘、腳踝韌帶拉傷。禁忌症:急性傷口、開放性傷口或感染性問題皆不適合施作。3. 紅外線治療分為近紅外線(診所用,能量高、可達深層)與遠紅外線(居家保健用,能量低)。近紅外線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修復,使用時要距離皮膚10~15公分,且每15分鐘要檢查一次皮膚狀況,必要時可以放上毛巾。禁忌症:急性發炎與嚴重感染者不適用。無論健保或自費,儀器治療都只是輔助手段,但健保復健就像一個「敲門磚」,讓民眾先嘗試最基本的治療、認識復健科,畢竟復健治療是多面向的,更重要的是醫師對患者的專業評估、姿勢調整、改變錯誤習慣、適度運動等,才能真正改變問題。 健保的復健儀器,當然不可能一兩次治療就見效,一個療程包含6次治療,耐心治療1-3個療程、並搭配必要的藥物和生活調整,多數患者都會進步或甚至痊癒。若是進度停滯,再來搭配進階治療。循序漸進,那麼疾病的去除也會水到渠成。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羽球正打得起勁,小腿後側忽然「啪!」一聲,痛得像被踹了一腳,接著腳直接軟掉,完全踩不了地?當下以為只是抽筋,硬撐下去甚至還自己按摩,結果卻越按越糟? 小心,這很可能是「小腿肌肉撕裂傷」,也就是俗稱的「網球腿」。 小腿肌群-默默付出的推進主力小腿後側主要有幾位「肌肉好夥伴」: ⬤ 腓腸肌(gastrocnemius):負責蹬地與衝刺動作,是肌力的主力來源。 ⬤ 比目魚肌(soleus):穩定站立、持久發力時靠它。 ⬤ 膕肌(popliteus):小但重要,幫忙膝蓋「解鎖」開始彎曲。 ⬤ 蹠肌(plantaris):雖然細小,但有時也會參與蹠屈與膝屈動作。在這些肌肉中,內側腓腸肌是最容易發生撕裂傷的區域。這些肌群負責日常步伐加速、跳躍衝刺,一旦在未熱身、瞬間爆發、或肌肉疲乏的狀態下勉強出力,就可能造成肌肉撕裂傷。 誰最容易「中招」?醫師這樣說根據大墩恆新復健科蕭毓璇院長的臨床觀察,撕裂傷的高危險族群有: ⬤ 久坐族。 ⬤ 體重過重者。 ⬤ 熱愛運動的中年男性。 ⬤ 偶爾卻一次爆量運動者。 ⬤ 有舊傷或曾有拉傷史。 ⬤ 肌耐力與柔軟度不足。 ⬤ 長期穿高跟鞋造成小腿肌肉縮短的女性。簡單說,就是「平常少動,臨時動太多」的人最容易出事。「啪」一聲的真相-撕裂傷還是斷掉?患者主述通常是「突然啪一聲」、「像抽筋」,小腿肌肉撕裂傷典型症狀包括: ⬤急性疼痛:發生在小腿中後側,來得又快又劇烈。 ⬤無力感:尤其是在下踩或蹬地時,會覺得「力不從腳」。 ⬤壓痛點明顯:按到特定點會特別痛,甚至摸得到一塊凹陷。 ⬤活動受限:走路困難,尤其無法墊腳。 ⬤足背屈活動角度受限:背屈時,拉扯到小腿,造成疼痛。 ⬤可能伴隨腫脹、瘀青或血腫。別搞錯!小腿撕裂傷?阿基里斯腱斷裂?雖然小腿撕裂傷與阿基里斯腱斷裂位置略有不同,但兩者症狀容易混淆。若是懷疑阿基里斯腱損傷,醫師會進行湯普森測試(Thompson test):讓病人趴下,醫師輕壓小腿中段,若腳踝沒有蹠屈反應(往下動)就是陽性反應,高度懷疑阿基里斯腱已經完全斷裂。超音波是最佳檢查利器 診斷小腿肌肉撕裂傷,除了問診與理學檢查,超音波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可評估: ⬤肌肉纖維是否排列整齊、連續。 ⬤是否出現撕裂、血腫、積液。 ⬤是否合併深層靜脈栓塞(DVT)風險。如有必要,進一步檢查可包括彩色杜卜勒超音波或磁振造影(MRI)以評估是否需要手術介入。撕裂傷分三級-你是哪一型?第一級(輕度) ⬤肌肉排列有些紊亂但未斷裂。 ⬤可接受熱療、電療、雷射等物理治療。 ⬤通常1至2週可復原。第二級(中度) ⬤局部肌肉部分撕裂,伴隨血腫與疼痛。 ⬤可透過超音波觀察不連續與積血。 ⬤可考慮抽吸血腫,壓迫止血並減少積液生成。 ⬤建議固定腳踝,以協助固定肌肉裂口。 ⬤可放鬆裂口週邊肌肉,如:按摩近端小腿肚、或肉毒桿菌素注射,但切勿使用拉筋伸展, 以免二度傷害以致裂口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