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025

上篇我們已經和大家討論過椎間盤突出的保守與介入性治療方式,但若病情嚴重到神經壓迫,甚至出現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導致大小便失禁或下肢無力,就需考慮手術介入。除了傳統手術之外,最新的極微創手術是什麼?有哪些人適合極微創處理?除此之外,還教你幾招可以在家自己練習的復健動作,給你滿滿的椎間盤突出大補帖! 諮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總院 復健部及東區分院 主治醫師、 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 復健科主任 — 劉東桓醫師 撰稿/王彥婷所謂「極微創」,指的是介於保守治療與傳統手術之間的一種方式,這類手術最大特色就是傷口極小,僅約針孔大小,只需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約三十分鐘,術後大多數患者可在當天自行下床,甚至無需住院。像是經皮雷射椎間盤減壓術,術中透過高能雷射燒灼椎間盤內部組織,使突出的部分回縮,從而減少對神經的壓迫。整個過程中病人只會感覺到局部微熱感與輕微痠脹,幾乎無明顯疼痛。這類微創手術不只安全性高,療效也經文獻支持:國外統計顯示,有七成病人術後症狀可立即緩解,五年後仍有七成以上維持穩定成效。分年齡族群來看,術後改善程度滿意度在 17 至 40 歲達 98.4%,41 至 60 歲為 85.7%,即便是 61 歲以上,也有 73.7%,顯示這是一種適合廣泛年齡層、立即有效的治療方式。 另一種常見方式是經皮腰椎擴孔神經解離術,主要針對椎間孔狹窄、黃韌帶增厚所導致的坐骨神經痛,透過特製導管移除壓迫神經的周邊組織,減輕症狀。 根據劉東桓醫師的經驗,這兩類微創手術患者年齡從二十多歲到八十多歲皆有,其中不乏原本對手術心存恐懼、嘗試過各種保守療法卻仍無改善的患者。像一位31歲病患,因運動傷害導致長年左側坐骨神經痛,無法久坐或久站,痠麻感一路從腰部延伸至腳底,嘗試了各種治療都無法改善,最後接受經皮擴孔神經解離術,術後半小時就能下床行走,當日就返家,數年來的疼痛終於解除。另一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則選擇雷射減壓手術,術後當天疼痛緩解六至八成,恢復迅速。 成效這麼好 那我該選極微創嗎?一般來說,極微創手術主要根據症狀嚴重程度來評估是否適合,藉由腰椎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的影像,判斷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及椎間孔狹窄程度能否進行極微創手術,但若是嚴重下肢乏力及大小便失禁這種狀況,還是建議以傳統手術為主較佳。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雖然極微創手術併發症較少,但術後有時會出現暫時性下肢乏力現象,大部分是因術中施打局部麻藥在椎間盤手術位置所導致,乏力感大約2~3小時,最多到隔天早上就會恢復。術後可搭配熱敷、電療、雷射、震波等整合型復健治療,若還仍有神經痛麻現象,術後過三至六個月後才能做腰椎牽引。何時不建議開刀?常見「不建議手術」的情況:1.症狀輕微,或改善中:腰痛或放射痛已經穩定改善;症狀可透過復健、藥物或注射控制;功能未受明顯影響(走路、工作都還行)。這時候不僅不需要手術,動刀反而風險大、得不償失!2.影像與症狀不一致:MRI 顯示椎間盤突出,但病人沒有明確的神經壓迫症狀,甚至壓迫的位置與疼痛部位對不上。這類情況若開刀,有可能開錯地方或效果不明顯。3. 只有慢性腰痛、沒有神經症狀:單純的慢性下背痛,沒有腿麻、腿痛、肌力退化,這是很常見的狀況,但背後原因通常是肌肉失衡、姿勢不良、椎間盤退化等原因。這類手術效果不如保守治療來得好,風險又高!4. 全身狀況不佳,手術風險過高:高齡、心肺功能差、糖尿病控制差、凝血功能異常,或需長期服用抗凝血藥(如 Warfarin、Plavix)。即使符合手術條件,醫師也會權衡風險再三考慮。5. 已接受過一次手術但復發/效果不佳:「術後疼痛症候群」(Post-surgical spine syndrome),傷疤、沾黏、結構改變反而使手術難度提高、成功率下降,

當大家聽到「椎間盤突出」,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是不是壓到神經了?要不要開刀?」其實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常見的脊椎問題,許多民眾對這個名詞耳熟能詳,但真正了解其病理與治療原則的人卻不多。事實上,絕大多數情況都可以透過保守或微創治療有效控制,以下就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劉東桓醫師帶大家認識這個常見但容易誤解的病症! 諮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總院復健部及東區分院主治醫師、 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 復健科主任 — 劉東桓醫師 撰稿/王彥婷 椎間盤突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人體的脊椎由一節節脊椎骨組成,每節脊椎骨中間夾著一個「椎間盤」,像是避震墊一樣,能吸收震盪、維持脊椎活動度,椎間盤的中央為半液體狀態的「髓核」,外層則是強韌的「纖維環」。遇到某些原因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便可能從破口向外突出,一旦壓迫到神經根,就可能出現疼痛、麻木或其他神經症狀。引起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多元,最常見的是年齡相關的退化,隨著年紀增長,髓核的水分減少,彈性下降,纖維環也變得脆弱,更容易因外力破裂。此外,長期搬重物、錯誤姿勢彎腰出力、長期姿勢不良(例如久坐或駝背),也會增加椎間盤受壓迫的機會。或是遇到外力創傷,像跌倒、車禍等突發衝擊,有些人甚至是基因問題,因遺傳因素而提早出現椎間盤退化的現象。誰是高風險族群?◉中壯年族群(30~50歲):這年齡段椎間盤剛開始退化,但活動量仍大,容易因負荷過重導致突出。◉久坐族(辦公室工作、開車族):長時間坐姿、腰椎長期處於壓迫狀態,易造成椎間盤壓力增加。◉從事勞力工作者(搬運工、建築業等):經常搬重物、彎腰、扭轉身體,容易損傷椎間盤。◉缺乏運動者:腰部核心肌群(如腹肌、背肌)無力,脊椎穩定性差,容易造成椎間盤壓力集中。◉肥胖者:體重過重會增加腰椎承受的壓力,加速椎間盤退化與損傷。◉吸菸者:循環不佳,導致其退化加速。坐骨神經痛與椎間盤突出的關係?當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坐骨神經時,就可能出現坐骨神經痛,而椎間盤突出正是造成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患者會出現從腰到腳的放射痛,部分甚至會伴隨麻木、刺痛、肌肉無力等。要注意的是,坐骨神經痛不等同於椎間盤突出,也可能源自其他問題,例如梨狀肌症候群、髖關節病變、脊椎滑脫、椎管狹窄或椎管狹窄、周邊神經病變或血管性疾病,要準確診斷就必須仰賴專業評估與影像學檢查。椎間盤突出的診斷與分級診斷椎間盤突出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最具代表性的是核磁共振(MRI),能清楚顯示椎間盤、神經壓迫、脊髓情況;X 光雖無法直接看到椎間盤,卻有助於判斷脊椎排列與椎體高度;電腦斷層(CT)可以替代不適合做核磁共振的病患,若能結合脊髓攝影(CT myelography)讓醫師做出更好判斷;神經傳導檢查(EMG/NCS)則可檢查神經傳導功能。根據突出形態,醫學上可分為: 依臨床症狀輕重,則分為輕度(僅腰痛或臀部悶痛,無明顯神經症狀)、中度(放射性腿痛、麻、刺感,走路會受限)、重度(肌肉無力、跛行、姿勢改變,影響日常活動),及極重度(大小便失禁、會陰麻木 ),最後一類屬急症,稱為馬尾症候群,需在 24~48 小時內緊急手術,以免神經損傷不可逆。治療選項:不一定要動刀許多病人聽到「神經被壓到」就直覺以為非開刀不可,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椎間盤突出患者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或介入性處理改善,僅有極少數才需手術。一般症狀初步治療順序(非急症)如下:第一線:保守治療◉關於藥物治療,醫師常用的口服處方有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若疼痛較為嚴重時,會併用麻醉性止痛劑,症狀合併有痠麻時會給予三環抗鬱劑或抗癲癇藥物;後線的口服藥物則可以考慮短期使用類固醇治療。部分的口服藥物副作用較大或有特殊的禁忌症,宜詳讀藥品的使用說明。局部使用消炎止痛藥膏或貼布,對於坐骨神經痛伴隨的背部肌肉痙攣亦有一些幫助。◉物理治療(熱敷、牽引、電療)◉伸展與核心訓練◉姿勢與生活習慣調整第二線: 介入性治療◉超音波引導神經根或關節注射:使用超音波定位,將類固醇與局部麻醉劑注射在發炎神經周圍。優點是準確安全、非侵入性而且門診可以立刻做,但若是深部壓迫(如椎管內)或結構異常,則效果有限。常用於:小範圍壓迫或局部神經發炎、梨狀肌症候群、關節疼痛(如小面關節)。◉椎間孔(transforaminal)硬膜外類固醇注射:在 X 光導引下,將藥物打入神經根出口(椎間孔)或硬膜外腔,比傳統硬膜外注射更精準針對發炎神經根。可以緩解疼痛與發炎,有些人一次就明顯改善,有些則需要 2–3 次治療,常用於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與神經根發炎導致坐骨神經痛。拖延治療會帶來什麼後果?如果椎間盤突出持續壓迫神經而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慢性神經損傷:長期壓迫會使得神經受到缺血、缺氧,甚至退化,造成永久性麻木、無力、感覺異常,或是腿部肌力減弱,有些病人因此無法走路或站立。也可能發生肌肉萎縮:由於神經受損,肌肉的運動信號傳遞不完全,會導致肌肉長期無力或萎縮,尤其是足部或大腿肌肉更為嚴重。最嚴重的情況是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壓迫到脊髓尾端神經(馬尾神經),引起嚴重的大小便失禁、會陰麻木、腿部無力等問題。若沒有在24~48小時內進行緊急手術減壓,神經損傷是不可逆的,甚至可能導致長期癱瘓。雖然當神經損傷已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治療的重點會從「完全康復」轉向「功能改善」和「防止進一步退化」,仍有一些方法可以嘗試:1. 介入性治療:即使有部分神經損傷,仍可考慮使用類固醇注射、硬膜外注射或經皮神經電燒術來減少神經發炎與疼痛,並幫助緩解症狀。這些方法可改善痛感、麻木,部分患者還可恢復部分活動能力。2. 物理治療與復健經過神經損傷後,核心肌群強化訓練與步態訓練依然能幫助部分患者恢復日常活動能力。功能性復健,如平衡訓練、走路訓練、伸展運動等,對於維持生活質量非常重要。3. 外科修復手術(延後的情況下)如果神經受損相當嚴重且影響生活品質,且存在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還是可以考慮進行手術修復,例如:脊椎減壓手術:去除突出的椎間盤或關閉椎管狹窄神經根釋放手術:減少神經壓迫,儘可能恢復神經功能若是馬尾症候群或椎間盤突出合併肌力持續退化,早期手術依然是最好的選擇,能減少持續損傷。4. 疼痛管理與生活品質調整疼痛管理:對於有持續疼痛的病人,可能會需要更積極的疼痛管理策略,使用慢性疼痛治療的方法,如藥物調整、神經阻斷療法、脊髓刺激器等。生活品質的調整,包括使用輔助器具、座椅或走路輔助工具,協助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保持自理能力。 椎間盤突出雖常引起神經壓迫與坐骨神經痛,但並非一發生就需要手術處理,透過正確診斷、階段式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症狀、恢復正常活動。相反地,若忽略症狀、拖延治療,可能讓原本可逆的神經壓迫變成不可逆的永久損傷。面對腰腿疼痛時,最好的方式不是忍耐或恐慌,而是盡早就醫、正確處理,讓自己盡快復原!

旅遊本是放鬆身心的活動,回國後卻常感覺身體比上班還累?旅行時因環境變換、活動量劇增、裝備不當等因素,容易引發肌肉痠痛、潛在舊傷復發,甚至是急性發炎與扭傷。若能選擇合適的裝備,減少不必要的身體損耗,更能讓旅程順利又安心~ 大家在旅行途中常遇到肌肉與骨骼的問題,不外乎鐵腿、膝蓋不舒服、腰痛等,林宗慶醫師指出,這些問題大多來自於旅行時活動量突然增高、超出了身體負荷,像是平常一天走不到8千步的人,突然在行程中變成日走2萬步,還要揹背包一整天或長時間排隊,就容易造成肌肉痠痛不適,甚至引發足底筋膜炎或退化性關節炎等急性發作。此外,不習慣的床墊與長時間久坐也可能成為腰痛的元兇,例如歐美地區喜歡較軟的床,容易讓腰部缺乏支撐,有脊椎問題的人更可能因此誘發下背疼痛。久坐引發的不只痠痛 還有血栓風險搭乘長程飛機或巴士,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除了造成肌肉僵硬,也可能壓迫坐骨神經,發生腿麻、無力等症狀,更嚴重者,甚至會產生飛行性血栓。因身體長時間維持同一坐姿,血液回流減慢,容易在下肢形成深部靜脈血栓,甚至引發肺栓塞等致命風險!若旅程需久坐三小時以上,建議每小時站起來走動,或在座位上進行腳踝旋轉、提腳跟等簡單運動,也可以在上飛機前穿著彈性壓力襪、多喝水,都對預防血栓有幫助。若為高風險族群(如孕婦、抽菸者、曾有血栓病史者),可在出發前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服用預防性抗凝血藥物。 還有因緊急煞車、乘坐雲霄飛車等高強度或高速活動後,頸部出現劇痛或活動受限,要小心可能是甩鞭症候群或頸椎損傷,必要時建議就醫排除嚴重問題。鐵腿可以去按摩嗎?當心越按越糟走路過多導致鐵腿,到底該怎辦?很多人會在當地找按摩店舒緩痠痛,林宗慶醫師提醒,是否適合按摩取決於有無急性發炎的症狀,如果單純是乳酸堆積所引起的痠痛,且無紅腫、無傷口、無劇痛,透過腳底按摩促進循環是沒問題的;但若出現局部發熱、明顯腫脹、開放式傷口或已經行動受限,應避免按摩,這類狀況可能是扭傷、拉傷或肌腱發炎,按摩反而可能加劇病情。而旅途中若出現痠痛不適,到底該冰敷還是熱敷?其實最簡單的判斷原則是「紅腫熱痛,就冰敷;肌肉僵硬緊繃,就熱敷」。例如腳踝不小心扭到、關節突然腫脹疼痛,應立即冰敷減緩發炎;但若是長時間走路後出現的痠痛、緊繃、抽筋感,則建議使用熱敷搭配伸展,以放鬆肌肉、促進乳酸代謝。常見的涼感貼布或中藥貼布也各有用途,涼感貼通常含有薄荷醇,有快速降溫、模擬冰敷的效果;而溫熱型貼布(如含辣椒素、中藥成分)則適合使用於肌肉僵硬或痠痛的部位,但無論哪類型的貼布都要避免貼在有傷口的地方。初次使用者建議先貼15分鐘觀察是否會過敏,而每天貼布使用量也有限制,尤其具藥性的貼布一天最多使用1至2片,且貼6~8小時就需要撕下來,也不能每天都貼,建議隔日再貼,以免增加肝腎負擔。泡湯舒緩還是加重?這些情況不宜下水泡湯對於肌肉放鬆與血液循環確實有幫助,但並非人人適合,若是有急性發炎、傷口、痛風發作期或關節紅腫熱痛者應避免泡湯,以免加劇發炎反應。若有血栓病史或栓塞高風險族群,也建議避開熱水浴,因為熱會加速血液循環,恐使血栓移動,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裝備不對 全身都會抗議適合的裝備是預防身體不適的重要關鍵,背包應盡量選雙肩背設計,具備腰帶或胸扣,能將重量平均分攤至軀幹,減輕肩頸壓力。若需攜帶較多物品,改以登機箱或行李箱搭配背包使用,避免過度負重造成脊椎壓力。鞋子部分,千萬別為了拍美照穿新鞋,因新鞋未經磨合,易導致水泡、腳趾受傷;選擇具有支撐足弓、避震能力佳的健走鞋較佳,若有足弓異常者,也可選擇客製化鞋墊提升支撐效果。對於有慢性腰痛、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的人,出國前應與主治醫師討論病情是否穩定,並依照個人病況準備護具、藥品或是手杖等輔具。旅途中切勿硬撐,安排彈性休息時間,一旦出現腫脹、劇痛等發炎現象,需立即停止活動並適度休息。旅行中最怕的不是景點關門,而是身體先罷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與量力而為,才是最好的旅遊處方箋,若平日無規律運動,但要參加健行或戶外行程,建議在國內可先進行簡單訓練,如健走、登階,以模擬行程強度。 「旅遊應該是讓人身心愉快的體驗,不應變成回國後還要進診間報到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