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025

當你扭傷腳踝、肩膀疼痛或關節發炎時,別以為身體只是在默默忍耐,其實內部早已啟動了一支「修復工程隊」。這些隱形的修復高手,就是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它們的工作就是:「修復、增生、減少疼痛」。 血液裡的修復密碼 人體的血液中藏著多種生長因子,例如 PD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TGF(轉化生長因子)、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它們主要來自血小板,當血小板被活化時,這些生長因子就像打開的寶箱,開始釋放出促進細胞生長、修復的訊號。 這些修復小兵能夠提升受損結構的彈性與強度,包含肌腱、韌帶、關節軟骨組織中。而這也是「自體血液生長因子療法」逐漸廣為人知的原因。 PRP:濃縮血小板的「修復雞精」 要談血液生長因子的臨床應用,就不得不提 PRP(Platelet-Rich Plasma,濃縮血小板血漿)。這種療法的概念簡單而聰明:從你的血液中提取修復成分,再把它們注射回你需要修復的地方。 如何製作 PRP? 1.抽取患者血液。 2.經離心機分離,去除紅血球,留下富含血小板與生長因子的血漿。 3.醫師評估後,以超音波導引,精準注射到需要修復的部位。 這些情況下 PRP 特別有效: ●退化性關節炎:緩解疼痛 ●肌腱撕裂、韌帶拉傷:提升癒合能力 ●軟骨破損:強化修復、重建保護層 這些部位原本血流量不足,自我修復能力較差,受傷後只能部分修復,經年累月地堆積這些「修復一半的傷」,就成了「老化」。 目前流行的「抗老」,其實就是「儘量把每一次受傷修復到最好」。而 PRP 就像「修復提示」,讓這些中止的修復程序,重新活化起來。 PRP 的最大優勢是:用自己的血液,免疫排斥風險低、兼具安全性與生物活性,尤其適合長期慢性受損有修復需求的患者。 PRP VS.類固醇 針對急性、強烈的關節或肌腱發炎性疼痛,類固醇是「速效救星」。它透過抑制免疫反應,快速消除發炎、緩解疼痛,這種「急救止痛」,偶一為之,安全、而且效果良好。然而,類固醇並不適合在「同一個部位」反覆使用,甚至長期使用還會讓組織變脆弱,增加受傷風險。 PRP 則是完全不同的治療原理。它不是「壓抑」發炎,而是「強化」修復。它釋放修復訊號,鼓勵身體啟動自癒力,真正修復受損組織。可以這麼說,類固醇是滅火器,而 PRP 是修復隊。 誰適合 PRP?誰又應該避開? 適合 PRP 的族群: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希望減少疼痛、改善活動度。 ●慢性肌腱、韌帶損傷或撕裂,如網球肘、足底筋膜炎、旋轉肌腱撕裂。 ●軟骨受損者,特別是無法手術或搭配手術後需要輔助修復的情況。 ●長期慢性疼痛但又無法靠藥物有效控制的患者。 這些人可以用用看PRP,但效果很可能不理想: ●顯著發炎現象:應先使用口服消炎藥、休息、或局部類固醇注射 ●伴隨有肌肉萎縮:應該先鍛鍊肌肉、提升關節穩定度 ●動作錯誤:應先矯正使用習慣,否則只會造成持續傷害 ●大範圍肌腱韌帶撕裂傷:應該考慮手術縫合 ●重度關節退化:應該考慮人工關節置換 不是人人都適用: ●血小板過低或有嚴重血液疾病者。 ●洗腎病患。 ●現在正有感染(如敗血症、急性傳染病)。 ●治療部位有明顯感染。 ●未治療的風濕免疫疾病患者。 ●若是服用阿斯匹靈、抗凝劑患者,PRP治療前後不需要特別停藥。雖然說消炎藥、阿斯匹靈或是抗凝劑可能會影響PRP的效果,但影響並不大。若沒有特殊理由,一般會建議PRP 治療前後建議避免使用消炎藥,讓效果發揮到最大。 PRP 和其他再生療法:各有千秋 ●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Prolotherapy): 價格較便宜,提升的修復能力也較少,可能要多做幾次治療。對於預算有限的患者,不失為一個安全的選項。 ●羊膜注射: 含有外源性生長因子,適合無法使用自體血液生長因子的患者,但費用較高。 多久有效?需要打幾次? PRP 不是一針見效的「魔法針」。一般來說,效果會在注射後二到三週逐漸出現,少數人更快。常見建議的療程為 1 至 3 次,醫師會依患者反應調整間隔和次數。 搭配療法更給力 PRP 注射後,不等於萬事OK。實證指出,若搭配適當的復健治療(如肌力訓練、物理治療),能更顯著提升療效。此外,某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也會考慮結合施打玻尿酸與 PRP,讓潤滑支撐與修復雙管齊下。 營養補充方面,可考慮適量攝取維他命C、蛋白質、鳳梨酵素(若無過敏者),支援修復過程。 安全性與可能副作用 PRP 使用自體血液,基本上風險極低。比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注射部位腫脹、疼痛(3~7 天內會緩解) •少數個案可能出現瘀青 •若患有高尿酸體質,極少數人可能在注射後引發痛風。 ※註:並非 PRP 直接「造成」痛風,而可能是因為注射行對組織的刺激,在特定高尿酸體質且尿酸已偏高或有痛風病史的患者中,極少數情況下誘發急性痛風發作。 因此治療前可以主動告知痛風病史並由醫師進行評估,降低所有潛在風險。 療程前後有什麼要注意的? ●打針前後避免使用消炎藥(但有需要的患者還是可以服用) ●打完後那幾天避免大活動、動作慢慢來 ●打完針後若有顯著腫脹疼痛,可以稍做冰敷緩解腫脹或痠痛 ●多補充蛋白質和維他命C,身體才有材料可以修復 ※註:修復過程在初期有時會伴隨短暫的發炎反應,可能導致比注射當下更明顯的疼痛或腫脹,這通常是正常的反應,而非治療失敗或嚴重副作用,通常會在幾天內緩解。 打對地方才有感 臨床上治療的有效的關鍵在於「正確診斷」與「精準治療」。 有一位 50 歲男士因為肩部疼痛來就醫,患者表示曾接受過PRP 治療但效果不彰,經過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有肌腱撕裂,在與患者討論並告知以超音波導引,將PRP精準注射在裂口週邊。三週後回到門診回診,患者表示疼痛緩解七成,這位先生直呼真的很有效!這告訴了我們:「正確診斷」與「精準治療」,才是有效治療的關鍵! 喚醒你身體的原廠修復機制 坊間有些文章,將PRP描述成「神藥」,可以治百病,其實沒有那麼誇張。PRP像是打開修復開關,利用自身的血液生長因子,喚醒修復活力。然而,身體恢復是一步一步的,需要患者好好配合,發炎了就該吃藥、受傷了就要休息、萎縮了就該鍛練,花時間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才是正途。並不是一受傷就馬上要用PRP,也不是用了PRP就什麼傷都會好起來。 如果你該做的都做了,卻還沒有改善,不妨和復健科醫師聊聊 PRP 是否適合你。修復的答案,可能早已流動在你的血液裡。

談到肉毒桿菌素,十個人有九個會聯想到除皺、小臉、明星御用美容針。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位「醫美界明星」早就偷偷跨足神經復健圈,應用在治療中風後的肢體痙攣上,表現可一點也不含糊! 五十歲的李太太不幸中風了,留下張力痙攣的後遺症,右腳踝嚴重痙攣內翻,隨時都保持在一個”扭到”的姿勢。即便穿戴輔具矯正,李太太因腳踝變形,走路還是會有劇痛,訓練起來非常可憐。內壢康澤復健科診所院長楊凱傑為她安排注射肉毒桿菌素,不只痛感大減,走路也變得輕鬆許多,家人都表示她變得開朗,也更愛出門走走了! 中風後痙攣怎麼來的?中風造成大腦神經細胞受損、控制肌肉運動的神經訊號失衡。原本掌管放鬆訊號的神經開始罷工,結果某些肌肉不受控,想收縮就收縮,完全不聽指揮。常見的痙攣動作包括:●上肢:肩膀緊貼身體、手肘彎曲、手腕屈曲、拳頭緊握不放。●下肢:膝蓋僵直、腳踝持續下壓,導致走路時腳尖踢地、重心不穩。痙攣不僅使日常動作如穿衣、如廁變得困難,若長期未控制,還可能導致肌肉或肌腱攣縮、關節變形僵硬、持續性疼痛,嚴重阻礙後續復健。傳統治療有其極限對於中風後痙攣,傳統治療方式主要有:1. 口服肌肉鬆弛劑:口服藥效果擴及全身,健康與不健康的肌肉都受影響,常伴隨嗜睡、無力,且無法精準作用於目標肌群2. 物理治療:藉由熱敷、牽拉與擺位改善肢體張力,重點在預防關節攣縮。也可使用神經肌肉電刺激,促進肌力恢復、活化拮抗肌群,進一步抑制痙攣肌肉的過度收縮,並可緩解局部不適與疼痛。這些方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不適,但對於已經「定型」的痙攣姿勢或動一下就痛的情況,效果可能不夠到位。肉毒桿菌素如何發揮作用?肉毒讓肌肉先「乖一點」。原理是:阻斷運動神經發送給肌肉的訊號,等於切斷了「亂發指令」的通道,讓那條過動肌稍微冷靜。臨床上,醫師會先進行評估,並透過超音波或肌電圖導引,精準注射至需要放鬆的目標肌群,確保藥效發揮在正確位置,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治療適用對象包括:●中風後明顯痙攣者。●需解決肌肉張力導致的疼痛、功能障礙。●接受物理治療卻因痙攣阻礙進展者。不過也不是誰都能打。太輕微的痙攣根本不需要動針,而痙攣太全面、太嚴重的情況,劑量會超過安全範圍,這時候就要靠多管齊下來搭配其他方法,這時可能需結合口服藥物。 肉毒桿菌素打一次就好? 醫師表示,肉毒桿菌毒素注射,三個月打一次,一次需要注射多個肌肉,例如,手臂可能需要打3-4個位置。 一般在注射後3~7天內開始見效,約2~3週達到高峰效果,療效可維持3~4個月,部分患者需每3-6個月重複注射。 這樣的效果並非一勞永逸,若不搭配復健訓練,肌力與控制不會自動恢復,一切又打回原形。因此建議同時安排物理或職能治療,以活化對側拮抗肌群、建立新的神經連結。 肉毒桿菌素只是敲門磚 注射肉毒只是開門的鑰匙,後面的復健才是重頭戲。因為只有當肌肉張力暫時下降後,物理治療才能進來做主動訓練,這樣的整合療法可以幫助: ●重建對側肌群的協調性。 ●找回動作的主導權。 ●從「被動鬆開」變成「主動控制」。 特別是在中風後「黃金期」——一般為半年至一年內,越早介入,成效越明顯。有些研究甚至認為慢性期仍有效,但需配合更有毅力的物理和職能治療。 可能的副作用:無力、疼痛與過敏 常見副作用包括: ●局部肌肉無力(若劑量過高)。 ●注射處疼痛。 ●罕見的過敏反應或抗體產生。 醫師通常會依據患者功能障礙程度、復健進展受限程度進行溝通建議,避免錯過改善的黃金期。 肉毒不是神藥 但可以改善生活 肉毒桿菌素在中風後痙攣治療上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在安全、有效與可調整之間的治療選項。它不應被視為單一神藥,而是復健整體策略中的重要一環。若能選對時機、以正確方式與復健訓練相結合,就能協助患者跨過身體限制,邁向生活自主。

你以為皮拉提斯只是女性朋友在健身房裡做做核心、拉拉筋的運動?那你可能低估它了。從NBA球神 LeBron James 到足球機器人 Cristiano Ronaldo,連格鬥鐵漢 Conor McGregor 都透過皮拉提斯訓練,提升靈活度與動作流暢性!簡單來說,皮拉提斯其實是一套兼具核心穩定、動作控制與呼吸整合的訓練方法,品恆復健科診所曾子嘉醫師表示,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套運動居然是從戰場上的病床開始發展出來的。 皮拉提斯的背景其實比你想的硬派多了皮拉提斯的創始人 Joseph Pilates,從小體弱多病,靠著自學瑜伽、武術、拳擊,把身體練強。戰爭期間,他為傷兵設計出一種「加裝彈簧在病床上的訓練法」,讓臥床士兵也能做復健,結果病人死亡率比別人低一大截!這樣的設計後來成為皮拉提斯的雛型,並演變為今日我們熟悉的「器械式」與「墊上版」兩種形式。其中器械皮拉提斯才是最初的版本,也更偏向醫學導向。跟瑜伽、重訓有什麼不一樣?瑜伽起源於古印度,是一種融合身心靈的修煉方式,傳統上常帶有宗教與自然崇敬的元素,例如拜日式、拜月式等動作本身就蘊含哲學意涵,許多動作師法蟲魚鳥獸,身體柔軟、優雅迷人,但也有不少違反人體工學的姿勢。現代瑜伽流派多元,有些仍保留古典風格,有些則順應現代解剖學觀念,加入功能性訓練。 重訓則來自運動科學,目標明確,著重在增強肌力、爆發力、與肌肉體積。它講求重量、次數、組數與休息時間的精準安排,每個環節都可量化與設計,也常搭配不同專項運動應用,例如籃球、田徑等,根據不同的運動需求,調整肌肉配比,讓運動員跳得更高、衝得更快,提升運動場上的表現。 皮拉提斯宗旨在追求身體的平衡,專注於身體覺察、精細控制與動作穩定度。皮拉提斯認為脊椎與骨盆是身體的核心,首要追求核心區穩定,再將力量延伸到四肢。訓練手法上,特別強調喚醒核心肌肉群與整合呼吸,包含深層腹肌(腹橫肌、肌內斜肌)、與最靠近脊椎的多裂肌。它不以蓄積爆發力或極限柔軟度為目標,而是透過重塑精細的肌肉協訓練、改善日常動作模式,減少生活因錯誤動作造成的累積傷害,對下背痛尤其有效。 皮拉提斯跟物理治療到底什麼關係?皮拉提斯強調的核心穩定、動作覺察、呼吸整合,跟物理治療裡的治療性運動目標幾乎一致。很多治療師也開始把皮拉提斯納入臨床訓練工具,用來強化控制能力或作為進階復健。近年來,越來越多醫療相關人員投身器械皮拉提斯的專業培訓,就是看見它作為「臨床功能性訓練工具」的價值。器械皮拉提斯的國際證照體系中,確實有針對醫療與臨床應用設計的專門分類,針對中風後復健、術後恢復、慢性頸椎腰椎疼痛、孕婦產婦、長照族群進行應用設計。對復健科醫師、物理與職能治療師來說,這不只是補充專業,而是一種能在診間與訓練現場之間,建立身體語言連結的新方式。誰適合做皮拉提斯?幾乎人人可做!在復健科門診中,從退化性關節炎、久坐姿勢不良、肩頸痠痛,到中風術後或心肺功能低下的病人,幾乎都可以透過器械皮拉提斯改善身體狀況。這套訓練能幫助病人強化深層肌群、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控制,特別適合長期代償動作造成肌肉使用失衡的人。曾子嘉醫師表示,無論是膝蓋無力的久站族,還是臀肌過弱的上班族,都能透過一對一課程獲得客製化調整。對神經系統疾病(例如中風、帕金森)或心肺功能較弱的個案,皮拉提斯也能作為呼吸訓練與動作重建的重要工具。如果是由專業物理治療師一對一指導,幾乎沒有所謂「不適合」的人。相對地,若參加的是人數多、難以個別照顧的團體課,就需要評估個人的運動能力與安全風險。例如:開過刀的患者、骨骼排列已出現異常(如腰椎滑脫、脊椎側彎)的患者、活動能力太弱、有跌倒風險、或稍微動一下就會喘的個案,會建議改由個別指導進行訓練。就連懷孕媽媽也能安全參與。曾醫師以自己為例,從懷孕初期到生產前一兩週都還持續進行器械皮拉提斯,只要由治療師根據身體變化調整動作,就能讓訓練安全又有效。器械版和墊上版有什麼差?器械皮拉提斯結合彈簧阻力與滑軌結構,讓老師可以依照每個人的狀況,調整訓練的強度與角度。這種結構很適合控制能力不足、剛開完刀或需要精準訓練的個案。而墊上版雖然自由度高、也方便在家練習,但學習曲線比較陡,也比較難進階。臨床上,我們常搭配使用:上課用器械建立正確模式,下課開墊上動作當作回家功課。健康人需要皮拉提斯嗎?很需要!常見的健康族群包括: • 久坐族(頸椎、肩頸、臀肌快退休) • 偶爾愛挑戰(滑雪、跑馬拉松、登玉山) • 銀髮族(怕跌倒、骨鬆、平衡變差) • 孕婦與產後(骨盆鬆弛、姿勢改變、背痛)這些人不見得有明確的疾病診斷,但如果不提早建立穩定度與控制力,反而更容易受傷。皮拉提斯不是為了好看,而是身體的備份還原鍵 皮拉提斯不像重訓那樣硬派,也不像瑜伽那樣冥想放空,而是讓你在動作中「找到自己身體正確用法」的練習方式。不管你是剛手術完、腰痛老毛病、或只是想讓動作更俐落,皮拉提斯都能幫你一步步找回主導權。與其等出問題才修復,不如提早打底,讓身體不再需要救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