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痛?來「喀喀」喬一下!……這就是徒手治療嗎?
你是否曾在社群媒體上看過這樣的短影片:”整骨” 將病患「折來折去」,發出清脆的「喀喀聲」,留言區一片讚嘆「好療癒」、「喀一聲感覺就放鬆了」?但這些聲音背後,真的是專業的「徒手治療」嗎?
徒手治療,不只是「動動手」這麼簡單!
「徒手治療」指的是透過「具有醫療執照」專業人員的「雙手」,針對關節、肌肉、筋膜、韌帶等組織進行調整、放鬆與矯正的治療手法。但這些技術必須建立在完整的評估基礎上,有明確的疾病適應症、有特定的治療規劃,並非隨意發出聲響「喀一喀」就有效。
徒手治療跟民俗療法常見的整脊、整骨與推拿有何差異呢?
趙明哲醫師解釋
民俗療法屬於按摩,沒有特定醫療目的
整脊主要是針對脊椎進行操作;
整骨通常是針對四肢,例如手腕、肩膀或腳踝;
推拿相對來說比較廣泛,主要針對肌肉,但也有可能包含骨頭及韌帶。
而徒手治療與一般按摩不同,屬於醫療處置,帶有特定醫療目的,例如:改善特定疼痛、提升關節活動度、增加組織延展性、恢復肌肉彈性…等,執行人員必須具備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資格、經過專業訓練,以及持續的業內進修。
喀喀聲真的代表治療成功?
「喀喀聲,其實只是關節內氣體逸出的氣泡聲響,折手指也會有喀喀聲,聲響不代表治療效果。」趙明哲醫師表示,徒手治療重點是改善關節活動與組織彈性,而非追求聲響本身。而且關節每次產生聲響後,需一段時間累積氣體才能再度「喀」出聲,這並不代表身體有問題,也不是療效的判準。
徒手治療能治什麼?不能治什麼?
最常見的適應症是五十肩,患者肩關節攣縮、沾黏、活動力受限,可透過關節鬆動術來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藉由適度的活動來減緩病程。至於某些下背痛或肩頸痠痛,因脊椎關節活動度受限或左右背肌力量不平衡與神經壓迫,造成痠麻疼痛感,如果透過徒手治療回復關節位置或筋膜鬆緊平衡後,神經壓迫症狀與疼痛感可以同時減輕。
此外,接受外傷修補或是關節韌帶手術後,若出現關節囊或連接筋膜產生沾黏,也常需要徒手按摩等方式來去除沾黏,恢復關節活動度。另一種情況像是肌腱拉傷,例如媽媽手或網球肘,則可以透過軟組織放鬆的徒手治療來改善,例如,深層橫向按摩 DTF(Deep transverse Friction) 可以放鬆肌肉肌腱,減輕疼痛。
對於以下幾種狀況,不建議進行徒手治療:
1.運動傷害的急性期,因為此時軟組織可能處於破壞或發炎狀態,過度的鬆動或牽扯可能加重情況。一般建議在急性期後的二到六週再考慮徒手治療。
2.傷害的慢性期,若仍存有中重度的持續發炎,徒手治療要特別審慎,切勿過度旋轉發炎的關節,或是過度摩擦發炎的肌腱。
3.對於脊椎側彎,徒手治療或許可以暫時調整脊椎位置、短時間內改善疼痛,但執行前一定要先有X光檢查,確定脊椎排列還在穩定範圍。若脊椎已到了不穩定曲度,還是要尋求及時的開刀矯正。大部分造成脊椎側彎的原因不明,且伴隨脊椎扭轉和肌肉、肌腱、韌帶攣摍的問題,單靠徒手治療效果有限,還不需要開刀的患者,最重要的病患自主的姿勢調整、核心肌群/脊旁肌群持之以衡的訓練。
4.老年人需注意是否有骨質疏鬆或骨折等問題,尤其在進行脊椎徒手治療時需特別小心。
5.血液凝集功能問題的患者,由於徒手治療可能涉及關節囊活動或軟組織牽拉,若凝血功能異常,可能導致微血管破裂出血等問題。
6.12歲以下的兒童不適合徒手治療。
7. 同一個部位,若是徒手治療3-6次後,沒有明顯改善,請患者務必回診,與醫師討論病情停滯的原因,和尋求可能的下一階段治療。
8.如果病人不願意接受徒手治療,不應勉強進行,因為徒手治療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病人的主動配合和肌肉放鬆。
趙明哲醫師強調,治療必須建立在完整評估上,才能避開潛在風險,如神經受損、中風、骨折等罕見但嚴重的併發症。
△復健科醫師對病患腰椎使用脊椎矯正術Thrust Manipulation。(圖片提供:趙明哲醫師)
改變生活習慣才能打破惡性循環
徒手治療只是眾多治療方法之一,不是萬靈丹。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身體痠痛找人喬一喬就好,真正的康復,還需患者主動參與,配合姿勢訓練、肌力強化與生活習慣調整,才能打破惡性循環。像是脊椎側彎患者而言,徒手治療只能暫時改善位置,若缺乏後續肌力訓練取得筋膜平衡,很快又會回到原本的姿態及彎曲角度。
趙明哲醫師表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徒手治療,徒手治療流派繁多也不是學一招就能通用在每位病人身上。」復健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都必須熟悉適應症與禁忌症,懂得判斷何時應轉介其他醫療單位。患者則應選擇有醫療背景與合法執照的人員,並避免依賴網路影片或來歷不明的非專業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