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型態醫學
蛤?你說從生活習慣與生活模式的改變就能促進健康?這是什麼意思?相信這是很多人第一次聽到「生活型態醫學」的直覺反應。生活型態醫學已成為美國醫學界一項重要且成長快速的專科領域,強調透過科學實證的生活行為改變,不僅能預防,甚至能逆轉多數慢性疾病的進程。本次專訪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主任何春生醫師,深入了解生活型態醫學的核心理念、實際應用,以及復健科醫師在其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什麼是生活型態醫學?
生活型態醫學(Lifestyle Medicine)源自美國,並於2017年由美國生活型態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 ACLM)推動正式的醫師專科認證制度。其核心在於藉由根本的行為改變,針對生活型態相關的慢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等)進行科學化的預防與逆轉。不同於傳統醫學以藥物控制疾病為主,生活型態醫學聚焦於通過行為改變,預防、逆轉慢性病,其核心理念圍繞「六大健康支柱」:
1.飲食(Nutrition):以地中海飲食與全素飲食為基礎,強調原型食物、好油脂(如橄欖油、魚油、苦茶油)與蔬果攝取,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
2.運動(Physical Activity):建議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依個人狀況量身制定個人化訓練處方,並學習將運動內化為日常習慣。
3.睡眠(Sleep):睡眠品質直接影響免疫調節與神經肌肉修復。生活型態醫學強調建立穩定作息、避免睡前使用3C產品、發展入睡前「睡眠儀式感」,使用行為改變來提升睡眠品質。
4.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藉由正念減壓(MBSR)、認知行為療法(CBT)等非藥物方式,降低慢性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傷害。
5.避免不良物質(Avoidance of Risky Substances):包含戒除菸、酒、檳榔等有害物質,皆是預防癌症、心血管與代謝疾病的重要步驟。
6.社交關係(Social Connection):良好的人際互動有助減少失智與機能退化風險,尤其在高齡化社會中尤為關鍵。根據研究顯示,社交孤立風險相當於每日抽15根菸(Holt-Lunstad, PLoS Med 2010)。
復健科醫師的關鍵角色:功能性重建與行為導引
復健科醫師在生活型態醫學中扮演「功能性重建」的核心角色,幫助病人重返正常生活。相較於傳統醫學以藥物為主、強調疾病或症狀控制,生活型態醫學更著重從行為介入,達到預防與改善的目的。
復健醫學不僅著重功能性重建,更是實踐生活型態醫學的前線專科之一。何春生醫師指出,許多肌肉骨骼相關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慢性下背痛、筋膜症候群,其根本成因與久坐活動不足與肌力不足密切相關。
復健科醫師可透過:
●設計個人化運動處方:依照個體功能、疾病進程、生活背景,建立能持續執行的運動計畫。
●疼痛與生活關聯分析:協助病人釐清日常行為與症狀的交互影響。
●行為轉變引導:透過專業諮詢與個案管理,引導患者逐步改善飲食、活動模式與生活節奏。
何春生醫師針對不同族群提出實務運動指引:
●無運動習慣者:從低衝擊運動如健走、超慢跑、騎健身車入門。
●年長族群(50歲以上):針對重訓抗拒者,可先從「功能性日常動作」切入,例如反覆上樓梯、提物訓練等。
●肌少症與瘦體脂過高族群(泡芙人):需搭配蛋白質攝取與重量訓練。
●肥胖患者:以低負擔活動為起點,搭配飲食調整,避免關節惡化。
肥胖者:建議從改善飲食結構與提升基礎活動量做起,避免關節負擔過重導致變形或退化。許多人誤認「變胖沒關係」,但實際上肥胖對肌肉骨骼系統有極大影響,例如可能會導致膝關節變形、下背壓力增加等問題。
大腦也要重訓?睡得好才能長肌肉!
睡眠與壓力管理是大眾常忽略卻極為關鍵的一環,睡眠不足會增加疼痛敏感度、發炎反應、情緒波動,進而影響神經修復與肌肉合成。適當的「睡眠儀式」如放音樂、關燈、睡前不碰手機,有助入睡。正念冥想(MBSR)則可視為「大腦的重訓」,有助面對壓力、放鬆思緒、改善睡眠。
展望未來:整合式醫學照護的新典範
生活型態醫學是一門強調跨科協作與病人賦能(patient empowerment)的整合照護模式。何春生醫師表示,結合復健科的功能重建能力、行為改變技術、與臨床實證介入,未來在面對慢性病與高齡社會挑戰時,生活型態醫學將能發揮深遠的醫療效益與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