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痛?來「喀喀」喬一下!……這就是徒手治療嗎?
你是否曾在社群媒體上看過這樣的短影片:”整骨” 將病患「折來折去」,發出清脆的「喀喀聲」,留言區一片讚嘆「好療癒」、「喀一聲感覺就放鬆了」?但這些聲音背後,真的是專業的「徒手治療」嗎? 徒手治療,不只是「動動手」這麼簡單!「徒手治療」指的是透過「具有醫療執照」專業人員的「雙手」,針對關節、肌肉、筋膜、韌帶等組織進行調整、放鬆與矯正的治療手法。但這些技術必須建立在完整的評估基礎上,有明確的疾病適應症、有特定的治療規劃,並非隨意發出聲響「喀一喀」就有效。徒手治療跟民俗療法常見的整脊、整骨與推拿有何差異呢?趙明哲醫師解釋民俗療法屬於按摩,沒有特定醫療目的整脊主要是針對脊椎進行操作;整骨通常是針對四肢,例如手腕、肩膀或腳踝;推拿相對來說比較廣泛,主要針對肌肉,但也有可能包含骨頭及韌帶。而徒手治療與一般按摩不同,屬於醫療處置,帶有特定醫療目的,例如:改善特定疼痛、提升關節活動度、增加組織延展性、恢復肌肉彈性…等,執行人員必須具備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資格、經過專業訓練,以及持續的業內進修。喀喀聲真的代表治療成功?「喀喀聲,其實只是關節內氣體逸出的氣泡聲響,折手指也會有喀喀聲,聲響不代表治療效果。」趙明哲醫師表示,徒手治療重點是改善關節活動與組織彈性,而非追求聲響本身。而且關節每次產生聲響後,需一段時間累積氣體才能再度「喀」出聲,這並不代表身體有問題,也不是療效的判準。徒手治療能治什麼?不能治什麼?最常見的適應症是五十肩,患者肩關節攣縮、沾黏、活動力受限,可透過關節鬆動術來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藉由適度的活動來減緩病程。至於某些下背痛或肩頸痠痛,因脊椎關節活動度受限或左右背肌力量不平衡與神經壓迫,造成痠麻疼痛感,如果透過徒手治療回復關節位置或筋膜鬆緊平衡後,神經壓迫症狀與疼痛感可以同時減輕。此外,接受外傷修補或是關節韌帶手術後,若出現關節囊或連接筋膜產生沾黏,也常需要徒手按摩等方式來去除沾黏,恢復關節活動度。另一種情況像是肌腱拉傷,例如媽媽手或網球肘,則可以透過軟組織放鬆的徒手治療來改善,例如,深層橫向按摩 DTF(Deep transverse Friction) 可以放鬆肌肉肌腱,減輕疼痛。對於以下幾種狀況,不建議進行徒手治療:1. 運動傷害的急性期,因為此時軟組織可能處於破壞或發炎狀態,過度的鬆動或牽扯可能加重情況。一般建議在急性期後的二到六週再考慮徒手治療。2. 傷害的慢性期,若仍存有中重度的持續發炎,徒手治療要特別審慎,切勿過度旋轉發炎的關節,或是過度摩擦發炎的肌腱。3. 對於脊椎側彎,徒手治療或許可以暫時調整脊椎位置、短時間內改善疼痛,但執行前一定要先有X光檢查,確定脊椎排列還在穩定範圍。若脊椎已到了不穩定曲度,還是要尋求及時的開刀矯正。大部分造成脊椎側彎的原因不明,且伴隨脊椎扭轉和肌肉、肌腱、韌帶攣摍的問題,單靠徒手治療效果有限,還不需要開刀的患者,最重要的病患自主的姿勢調整、核心肌群/脊旁肌群持之以衡的訓練。4. 老年人需注意是否有骨質疏鬆或骨折等問題,尤其在進行脊椎徒手治療時需特別小心。5. 血液凝集功能問題的患者,由於徒手治療可能涉及關節囊活動或軟組織牽拉,若凝血功能異常,可能導致微血管破裂出血等問題。6. 12歲以下的兒童不適合徒手治療。7. 同一個部位,若是徒手治療3-6次後,沒有明顯改善,請患者務必回診,與醫師討論病情停滯的原因,和尋求可能的下一階段治療。8. 如果病人不願意接受徒手治療,不應勉強進行,因為徒手治療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病人的主動配合和肌肉放鬆。趙明哲醫師強調,治療必須建立在完整評估上,才能避開潛在風險,如神經受損、中風、骨折等罕見但嚴重的併發症。 △復健科醫師對病患腰椎使用脊椎矯正術Thrust Manipulation。(圖片提供:趙明哲醫師) 改變生活習慣才能打破惡性循環徒手治療只是眾多治療方法之一,不是萬靈丹。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身體痠痛找人喬一喬就好,真正的康復,還需患者主動參與,配合姿勢訓練、肌力強化與生活習慣調整,才能打破惡性循環。像是脊椎側彎患者而言,徒手治療只能暫時改善位置,若缺乏後續肌力訓練取得筋膜平衡,很快又會回到原本的姿態及彎曲角度。 趙明哲醫師表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徒手治療,徒手治療流派繁多也不是學一招就能通用在每位病人身上。」復健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都必須熟悉適應症與禁忌症,懂得判斷何時應轉介其他醫療單位。患者則應選擇有醫療背景與合法執照的人員,並避免依賴網路影片或來歷不明的非專業療法。
生活型態醫學
蛤?你說從生活習慣與生活模式的改變就能促進健康?這是什麼意思?相信這是很多人第一次聽到「生活型態醫學」的直覺反應。生活型態醫學已成為美國醫學界一項重要且成長快速的專科領域,強調透過科學實證的生活行為改變,不僅能預防,甚至能逆轉多數慢性疾病的進程。本次專訪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主任何春生醫師,深入了解生活型態醫學的核心理念、實際應用,以及復健科醫師在其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什麼是生活型態醫學?生活型態醫學(Lifestyle Medicine)源自美國,並於2017年由美國生活型態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 ACLM)推動正式的醫師專科認證制度。其核心在於藉由根本的行為改變,針對生活型態相關的慢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等)進行科學化的預防與逆轉。不同於傳統醫學以藥物控制疾病為主,生活型態醫學聚焦於通過行為改變,預防、逆轉慢性病,其核心理念圍繞「六大健康支柱」:1.飲食(Nutrition):以地中海飲食與全素飲食為基礎,強調原型食物、好油脂(如橄欖油、魚油、苦茶油)與蔬果攝取,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2.運動(Physical Activity):建議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依個人狀況量身制定個人化訓練處方,並學習將運動內化為日常習慣。3.睡眠(Sleep):睡眠品質直接影響免疫調節與神經肌肉修復。生活型態醫學強調建立穩定作息、避免睡前使用3C產品、發展入睡前「睡眠儀式感」,使用行為改變來提升睡眠品質。4.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藉由正念減壓(MBSR)、認知行為療法(CBT)等非藥物方式,降低慢性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傷害。5.避免不良物質(Avoidance of Risky Substances):包含戒除菸、酒、檳榔等有害物質,皆是預防癌症、心血管與代謝疾病的重要步驟。6.社交關係(Social Connection):良好的人際互動有助減少失智與機能退化風險,尤其在高齡化社會中尤為關鍵。根據研究顯示,社交孤立風險相當於每日抽15根菸(Holt-Lunstad, PLoS Med 2010)。 復健科醫師的關鍵角色:功能性重建與行為導引復健科醫師在生活型態醫學中扮演「功能性重建」的核心角色,幫助病人重返正常生活。相較於傳統醫學以藥物為主、強調疾病或症狀控制,生活型態醫學更著重從行為介入,達到預防與改善的目的。復健醫學不僅著重功能性重建,更是實踐生活型態醫學的前線專科之一。何春生醫師指出,許多肌肉骨骼相關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慢性下背痛、筋膜症候群,其根本成因與久坐活動不足與肌力不足密切相關。隨著人逐漸步入中年、老年,「生活型態醫學」會變得愈重要!年輕身體或許禁得起"糟蹋",但隨著代謝速度、修復能力的下降, 良好的生活型態愈能延緩退化。就像腳踏車,齒輪調校得愈精準,愈能經年累月地騎行不損壞。只要下定決心,不管幾歲都來得及進步!復健科醫師可透過: ●設計個人化運動處方:依照個體功能、疾病進程、生活背景,建立能持續執行的運動計畫。 ●疼痛與生活關聯分析:協助病人釐清日常行為與症狀的交互影響。 ●行為轉變引導:透過專業諮詢與個案管理,引導患者逐步改善飲食、活動模式與生活節奏。何春生醫師針對不同族群提出實務運動指引: ●無運動習慣者:從低衝擊運動入門,如:健走、超慢跑、騎健身車。 ●年長族群(50歲以上):針針對重訓抗拒者,可先從「功能性日常動作」切入,例如反覆上樓梯、提物訓練等。
肩膀為什麼「卡卡」?旋轉肌肌腱撕裂傷別輕忽
五十多歲的阿姨,因為肩膀痠痛去推拿,結果越推越痛,不但肩膀腫得跟饅頭一樣,晚上還睡不好。檢查後才發現,是旋轉肌肌腱完全撕裂!經過三個月的復健加上注射才逐漸恢復,這不只是她的故事,而是很多人正經歷的現實。 旋轉肌是什麼?肩膀的隱形英雄 旋轉肌(Rotator Cuff)是一組位在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就像一支幕後英雄團隊,負責讓肩膀穩定又靈活地活動,包括舉手、旋轉、拉、推等動作。 ●棘上肌(Supraspinatus):可以從身體側邊把手抬起來,像是在揮手打招呼。●棘下肌(Infraspinatus):可以幫助手臂往外轉,好比開門、打羽球。●小圓肌(Teres Minor):協助棘下肌外旋動作,讓轉肩更順暢。●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可以做出內轉手臂的動作,例如抱胸、扣鈕扣。如果這些肌肉出了狀況,別說投籃、游泳,連拿杯水都可能變得困難!撕裂是怎麼來的?日積月累,動作錯誤都是元兇撕裂傷不見得要經過什麼大災難,有時只是錯誤姿勢或小動作的反覆累積。常見成因包括:●年齡退化:50歲以上肌腱彈性變差,就像橡皮筋容易脆化。●意外外傷:跌倒撐地、撞到肩膀等突發狀況。●重複使用:長時間擦地、搬重物、做家務都可能造成慢性磨損。●運動傷害:重訓、游泳、打球用力過猛,肩膀負荷大。●姿勢不良:圓肩、低頭族,長期讓肩膀夾擠壓力大。●施力不當:例如從駕駛座往後座拿重物,或把東西舉得離身體太遠。這些症狀可能就是撕裂的信號撕裂程度不同,症狀也不一樣:●部分撕裂(partial tear):還是可以做事,但某些特定動作會痛,例如舉手、扣內衣。●全層撕裂(full-thickness tear):疼痛加劇且手臂無力,舉不起來、難以做家事。●大規模撕裂(massive tear):更加無力,疼痛漫延到肩膀前後側,連日常生活自我照顧的動作都有困難,如:梳頭、伸手夾菜。有些人晚上會痛到睡不著,疼痛還可能延伸到肩頸或手肘。怎麼判斷有沒有撕裂傷?常見的檢查方式有:●理學檢查:做動作檢測疼痛位置與強度。●超音波:即時看見肌腱撕裂、積水與發炎情況。●X光:可排除骨頭病變,但看不到肌腱本身。●MRI(磁振造影):能清楚看到撕裂位置與範圍、是否影響到肩關節脣,手術前常用。初期照護要點:固定才是王道一旦懷疑有撕裂,第一步就是停止活動、好好保護!尤其是撕裂較大的情況,建議使用三角巾固定肩膀,避免進一步拉扯,讓肌腱有機會癒合。有些媽媽太有責任感,無法放著家事不做,若不乖乖休息、反覆使用受傷的肩膀,會導致撕裂部位被反覆拉開、裂口持續發炎積水、無法癒合、甚至愈裂愈大,這時候有醫師可能會考慮使用肉毒桿菌注射來「強迫讓肌肉休息」,幫助傷口穩定。注射治療:不動刀的好選項如果想避免手術,注射治療就是熱門選擇,分為以下幾類:1. 類固醇注射主要效果是消炎、清除積水,止痛效果快,但不建議反覆施打。2. 修復型注射(促進癒合)●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注射:刺激組織自我修復,療程通常需4~6次。●血小板生長因子注射(PRP﹑PLT):萃取自體血液生長因子、濃縮後回注,提升修復力。●肌腱專用玻尿酸注射:與關節型玻尿酸不同,專攻肌腱與韌帶,研究顯示效果與PRP相當。 什麼時候才需要手術? 並非每一條撕裂的肌腱都要開刀,如果只是單條肌腱、或局部撕裂,大多會先保守治療。 但這幾種情況,可能就得考慮手術: ◆一整條肌腱完全斷裂,或裂口大於兩公分。 ◆兩條以上肌腱同時撕裂。 ◆手臂無力到舉不起來,影響生活。 ◆年輕人或職業運動員,有高強度活動需求。 開刀也可以很精巧——微創手術 別擔心過去那種大傷口手術,如今多半使用「關節鏡微創手術」,開幾個小洞,傷口大約1公分左右,出血量少、恢復快,疤痕小,外表也更美觀。而傳統大刀只有在傷勢嚴重、併發其他問題時才會考慮。 最後一招——人工肩膀 人工肩關節置換術是治療的「最後一步」,當整個肩關節連軟骨都已經嚴重磨損(如:晚期退化性關節炎),肩膀幾乎不能動,這時才會考慮使用人工關節恢復活動度。 術後復健才是真正的挑戰 不管是注射還是手術,復健都關鍵!通常得花上3到6個月,分為三階段: 1.前期(0–6週):用護具固定、避免過度活動 2.中期(6–12週):進行被動運動、活動度訓練 3.後期(3–6個月):逐步加入主動運動與肌力訓練 復健沒做好的話,小心肩膀黏住,變成五十肩又要重來。 日常預防術:保護你的肩膀好朋友 ●拿重物要靠近身體、別硬撐。 ●運動前暖身不能少。 ●使用彈力帶訓練肩膀穩定肌群。 ●注意姿勢,尤其避免圓肩、駝背。 ●定期伸展上背與肩膀,避免過度緊繃。 肩膀不卡 舉手投足都順手 肩膀是我們每天最常使用的關節之一,旋轉肌雖然不是大塊肌肉,卻是最重要的穩定幫手。當它受傷了,千萬別忽略,趁早處理才能避免小病拖成大麻煩。給肩膀多一點照顧,你的生活才不會「卡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