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訓傷害
近年審美觀重置,溫柔纖細的賈寶玉、林黛玉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肩寬臀巨,配有六塊肌的超人與神力女超人,重量訓練因此成為全民嗜好,不論男女老少「健人」輩出!健身雖是提升肌力與塑造體態的重要方式,但只要是活動,都有機率造成受傷,重訓傷害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如何在追求更強體能和運動表現的同時,降低受傷風險,成為每位訓練者不可忽視的課題。
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下背、肩膀與膝蓋成重災區
在各種重訓傷害中,肌肉與肌腱拉傷、韌帶損傷以及關節發炎是最常見問題。身體各部位都可能受傷,但下背、肩膀和膝蓋則是診間常見的受傷部位,特別是在高強度硬舉、深蹲、和臥推等動作下,受力較大的同時,風險也隨之提升。
像是進行硬舉時,在大重量和相對力竭時,臀部發力不足,下背肌群發力過度增加導致下背拉傷。深蹲則因重量過重加上協同肌肉肌力不足,導致膝蓋瞬間內夾,膝關節負擔加劇,反覆累積下可能引起關節發炎或韌帶損傷。此外,重訓者如果年齡已超過50歲,可能已經有早期軟骨退化,深蹲次數如果太多,也會磨傷軟骨導致關節炎。而臥推時,為了推起更大的重量,許多人會過度使用旋轉袖肌群發力,最終導致肌腱受傷發炎腫脹,產生肩夾擠症候群,影響肩部活動能力,甚至因為持續忍痛重訓,造成旋轉肌腱撕裂。
受傷背後的主因:活動度與穩定度
重訓受傷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至兩大問題——活動度(mobility)失能與缺乏穩定度(stability)。訓練時關節活動方向受限,或是肌肉柔軟度不夠時,可能導致身體採取代償動作,使受力方向偏移,增加受傷風險。例如,硬舉時髖部活動度或腿後肌群柔軟度不足,或是腰椎穩定性不夠、骨盆方向不對,而造成下背拉傷。有些人則在深蹲時因臀肌發力不良,肌力及動作控制能力不足下導致膝蓋內夾,讓膝關節承受額外壓力。換句話說,這些問題的初始根源可能來自於活動度或動作穩定度不足。其他像熱身不足、過度訓練、恢復時間不足,以及一味追求大重量時力竭,都可能造成重訓傷害。
如何降低受傷風險?確認身體素質、正確熱身與核心訓練是關鍵
想要降低重訓受傷的風險
第一個重點:便是做好身體狀況評估,確認自身的活動度與穩定度,選擇適合的訓練動作,避免進行超出身體負荷的運動。
第二個重點:為充分熱身,像是動態熱身(Dynamic warm-up)能短暫提高關節活動度、提升肌肉溫度與柔軟度,以及增強神經肌肉控制等,來降低受傷可能性。像在進行下肢訓練前,可透過髖部活動訓練(如 90/90 轉髖)來提升靈活度;進行全身性運動時,則可藉由「世界最好伸展」(The World’s Greatest Stretch)來強化胸椎與髖部的活動度,確保動作能夠順暢執行。
第三個重點:核心肌群的強化。研究顯示,透過核心訓練能提升運動員的核心軀幹肌群靜態耐力與神經肌肉協調性、增加腰椎骨盆區域肌力,還能提高運動時的四肢穩定性與能量傳遞效率,大大降低受傷風險。因此,在重訓菜單中適度加入棒式、反向捲腹等核心訓練,能夠有效提升身體穩定度,幫助身體更安全地承受重訓帶來的負荷。
最後一個重點則是利用錄影來檢視訓練動作。許多重訓傷害源於不對稱的發力,是一大誘發受傷的危險因子,若能透過正面與側面的影片來觀察、分析動作,找出潛在風險並加以修正,將大幅降低受傷機率。
此外,重訓當中、重訓結束後,也要感受自己的身體:腹肌、臀肌、腿肌…等想要訓練的大肌肉,是否有適度訓練後微微發熱、血流充沛的感受?腰椎、膝蓋、肩膀…等關節,是否出現異常的疼痛與僵硬?良好的重訓規劃,隔日應該感覺到身體輕盈舒暢,若選擇高強度的重訓,一兩日內大肌肉群有酸累感,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應持續超過三天。關節也應該愈來愈靈活且穩定,若是腰椎、膝蓋、肩膀…等關節變得更僵硬,甚至有疼痛、無力的感受,可能是受傷的警訊,應該要休息到全好再進行下一次重訓,並且要檢視動作角度、肌肉發力是否有錯誤,以免重複受傷、累積傷勢。
受傷後該怎麼辦?掌握「PEACE & LOVE」原則
即便做好了各種預防措施,受傷仍然可能發生,若在訓練過程中出現明顯的紅腫、劇烈疼痛、關節異常腫脹,甚至手腳麻木的情況,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評估,以確認傷勢嚴重度。若只是輕微的不適,則可以依循「PEACE & LOVE」原則來進行恢復。
「PEACE」原則適用於受傷的急性期(傷後1-3天),包含患肢保護(Protection)、患肢抬高(Elevation)、避免抗發炎治療(Avoid Anti-inflammatories)、患部加壓(Compression),以及衛教(Education),來確保傷處能夠穩定修復。
「LOVE」原則用於亞急性期或慢性復健期,透過適當負荷(Load)、保持樂觀(Optimism)、促進血液循環(Vascularization)與適當運動(Exercise)來幫助身體重新適應運動強度。
以安全為前提,享受重訓帶來的好處
重量訓練雖然能夠強健體魄,但在運動前須先確認受傷的風險,像是個人體質(如是否有慢性疾病)、活動度,穩定度及動作控制能力等。因此在開始重訓前,可透過美國運動醫學會的身體評估問卷,來判斷是否需要醫療諮詢,或是在確認不須醫療諮詢後,尋求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經驗豐富的教練進行身體評估,確保自身狀態適合負重訓練。切忌不要一味追求增加次數、提高重量。唯有在身體狀態及素質達標的情況下進行重量訓練,才能在享受重訓帶來的效益時,將受傷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