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翻船」?腳踝瞬間腫成「麵龜」
「啊~好痛!」——慘痛尖叫聲響徹羽球場,本來是一記帥氣的跳殺,結果落地時腳踝"叛變",翻船成災,導致韌帶二級損傷。另外,一名熱愛趴趴走的六旬婦女,幾個月前扭傷不以為意,想著休息一陣子就會好轉,最近卻發現走不到20分鐘就痛,連出門喝下午茶都變折磨。
腳踝扭傷:韌帶的 "求救訊號"
腳踝扭傷,就是當你的韌帶” 拉不住"腳踝,在外力強行拉開下,超過承受極限而損傷,導致腳踝不穩、腫脹、疼痛。處理不當可是會帶來長期困擾。
腳踝為何愛 "鬧脾氣"?
腳踝扭傷的成因,主要分為兩大類:
1. 外因性
運動”高風險族群”:比如籃球、排球、足球、羽球、跳舞等運動,在跳躍落地或是快速變換方向,甚至是急停動作時造成受傷。
環境影響:坑坑洞洞的馬路、樓梯踩空都是腳踝的敵人。
鞋子問題:無法提供足夠支撐、穩定性不佳、尺寸不合的鞋款。
2. 內因性
本體感覺薄弱,平衡感不好,也就是身體對自身位置的感知及應變能力較差。
曾經扭傷過:舊傷未癒,腳踝變"鬆弛"、"遲鈍",再次受傷的機率高。
腳踝扭傷的三大類
1. 外側腳踝扭傷(翻船王)
◆成因:腳踝內翻 + 蹠屈(腳掌往下踩),如踩空樓梯、落地沒站穩。
◆發生率:超過 80% 的腳踝扭傷都是這一類。
2. 內側腳踝扭傷
◆成因:腳踝外翻+外旋(往外轉開),常見劇烈外力作用造成的損傷。
◆發生率:比外側少見,但疼痛指數不遜色,且常伴有踝部骨折、多重韌帶損傷。
3. 高踝扭傷
◆成因:腳踝外旋 + 過度背屈(腳尖往上翹),影響深層的脛腓韌帶或骨間膜。
◆復原時間:比前兩種更長,因為這種傷"深得要命"。
而腳踝扭傷的嚴重程度也分為三級:
不過表格中的分級是指單純韌帶損傷,除了韌帶之外,還有周圍構造都需要仔細評估,比如說是否有骨折,或者是肌腱、骨間膜這些構造有沒有受損,必須到診間接受評估。
如何判斷你的腳踝受傷程度?
1. 即時疼痛感:扭傷當下,承重行走時疼痛是否明顯?若疼痛不明顯,多為輕微扭傷。
2. 十天法則:輕微扭傷通常會在10天內有明顯改善。若10天後疼痛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就醫檢查。
緊急處理 記住PRICE原則
Protect(保護):如果踩地會痛,戴護具減少負擔。
Rest(休息):減少活動,避免繼續加重損傷。
Ice(冰敷):48 小時內,每 2-3 小時冰敷 15-20 分鐘。
Compression(加壓):用彈性繃帶加壓,以減少腫脹。
Elevation(抬高):把腳墊高至心臟以上,幫助血液回流、減少腫脹。
※注意: 別急著熱敷! 熱敷會使血管擴張、導致局部腫脹更嚴重,等消腫後才能用!
醫生怎麼判斷你的腳踝狀況?
1. 理學檢查:
透過壓痛點、活動度測試、特殊檢查來判斷傷勢,
2. X 光:
依據「渥太華踝關節規則(Ottawa ankle rules)」,醫生會在外踝、內踝、第五蹠骨基部、舟狀骨等四個特定部位進行按壓,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地方有明顯壓痛,或病人無法負重行走,可藉由 X 光檢查確認是否骨折。
3. 超音波:
即時確認韌帶、肌腱是否有撕裂、關節液是否積液(積血),進一步決定後續治療方向。
4. MRI (磁振造影)/ CT(電腦斷層掃描):
慢性疼痛持續 6-8週無明顯改善,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更深層的軟組織損傷或微小骨折。
如何治療腳踝扭傷?
大多數腳踝扭傷可透過非手術方式恢復:
◆初期休息與保護:遵循PRICE原則,必要時使用護具限制負重。
◆疼痛與腫脹控制:物理儀器治療減輕腫脹跟疼痛以及促進組織修復,此外,短期內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止痛。
◆徒手治療:循序漸進恢復病人關節活動。
◆肌力與平衡訓練:根據恢復程度增加訓練強度。
◆超音波導引注射:抽出積液或積血,注射類固醇抑制發炎、利用增生療法刺激組織的修復。
什麼情況需要手術?
◆不穩定的骨折或關節面骨折。
◆神經血管損傷。
◆多條韌帶或肌腱完全斷裂,導致腳踝極度不穩定。
◆保守治療效果不彰。
◆工作對腳踝負荷大的患者。
如何預防腳踝「翻船」?
除了避免在不平整地面活動,還有選擇適合的鞋子,更重要的是,曾扭傷過的,務必完整治療,別讓它變成” 不定時炸彈”。日常保健也別輕忽,針對腳踝強化訓練可採漸進式練習:
●初期:阿基里斯腱伸展、腳踝上下左右活動畫圓或寫字母,避免僵硬。
●中期:腳踝肌力訓練、踮腳練習、足內肌群訓練。
●進階:單腳站立、平衡訓練,增強腳踝的穩定度。
腳踝扭傷雖常見,但絕不可輕忽。如果不妥善處理,可能會因韌帶鬆弛和本體感覺受損,容易反覆扭傷,並且增加關節炎的風險,長期的疼痛也會影響日常。面對腳踝扭傷,正確判斷、立即處理、完整復健,才能讓你的腳踝重返健康,不再 "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