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025

中風,是許多人聞之色變的健康危機,中風後的復健,不僅是身體的重建,更是心理的挑戰。許多患者在面對復健時往往存在疑慮,「是否已經太遲?」或「我還能恢復多少功能?」今天我們將探討中風後復健的重要三個觀念,一起打破迷思、重拾信心! 1. 復健不執著於黃金期,開始就對了!許多人都聽說過「中風後的黃金復健期」,認為中風後6個月是恢復功能的最佳時期,腦細胞在中風後的初期具有較強的再生和修復能力,尤其是在神經元和神經纖維的整合恢復。然而,超過這段時間並不代表復健無效。事實上,無論中風多久,只要開始復健,仍能看到進步與成長。過度強調「6個月黃金期」的觀念,反而讓患者和家屬失去信心,甚至有些患者因錯過黃金期而放棄復健,認定自己已無改善可能。建議大家將觀念改成「越早開始復健越好」,而不是執著於6個月這個數字。而且中風復健並非追求短期成效,而是長期且持續的訓練與提升。不要誤以為復健半年就可以停止訓練,或是恢復部分的行走能力與生活自理能力,就停止復健,江醫師表示,曾有病患覺得自己可以走路了,就每天在家不是躺著就是坐著,沒有在家練習,結果一個月後又坐著輪椅回醫院。復健的目的在於補足失去的功能,或是強化尚存的功能,復健科醫師會依照每位病患的中風型態、失能程度、受損腦區的不同,規劃不同治療處方:1.透過藥物,改善患者白日嗜睡、晚上夢魘的情況。2.透過物理治療來進行肌肉群訓練,如增強上下肢及軀幹的肌力與耐力,或是訓練平衡、協調能力與步態3.職能治療幫助接軌未來日常生活,專注於精細動作,如寫字、折紙等細部動作4.語言與吞嚥治療可以改善語言表達、吞嚥功能,針對特定腦區受損的患者進行個別化訓練。大部分患者需同時進行物理與職能治療,但語言與吞嚥治療則視患者的失能情況而定。5.透過藥物,調整患者中風後腦部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的平衡,改善患者專注力不足、動機不足、情緒躁動又低落的情況,讓患者在治療中有更好的學習成效。6.透過超音波檢查及超音波導引注射,改善中風後的肩痛,及訓練過程中的各種受傷疼痛。7.透過超音波導引肉毒桿菌素注射,併口服藥物治療,改善中風後的患肢痙攣、減少張力,提昇訓練成效。8.對於長期無法改善的訓練瓶頸,可嘗試高能磁波刺激活化週邊神經肌肉、經顱磁刺激活化中樞神經、機器人輔助訓練行走步態、AI輔助訓練手部功能。2. 心態調整與心理復健同樣重要中風患者面對的不僅是身體機能的損失,心理層面的調適更是一大挑戰。部分患者可能因疾病突然降臨而感到無助、失落,甚至質疑復健的意義。因此,保持積極的心態是復健成功的重要因素。許多患者剛開始復健時充滿希望,但一段時間後未見明顯成效便逐漸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復健。江醫師建議,將進步時間設定為2~3個月,並分成可實現的小目標。例如,先練習穩定站立,接著再進行步態訓練,最終恢復簡單行走能力。這種逐步提升的方式,既能穩定進步,又能讓患者獲得心理回饋。中風後遺症雖然無法完全逆轉,但學會與之共存,是患者重拾生活的重要步驟。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動作,如穿脫衣物、刷牙洗臉,甚至是自行使用餐具,都是復健的一部分。如果照顧者都一手包辦,將剝奪患者進步的機會,讓患者嘗試完成生活中的小任務,不僅能增強自信心,還能為回歸社會做好準備。有些患者對輔具抱有抗拒心態,認為依賴輔具是一種「懦弱」的表現。江醫師舉例說:「如果你今天要從台北到高雄,選擇搭乘哪種交通工具並不重要,重點是你能否安全抵達目的地。」因此,行動輔具、生活輔具和移位輔具,都是幫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工具,也能讓照顧者更加輕鬆。除了心態上的調整,心理復健也不能忽略。腦部損傷會造成情緒障礙之外,也有許多患者因中風後的肢體損傷影響生活品質和活動能力,進而出現情緒上的困擾與挑戰,無論哪種情況,都可以尋求外界支援,社會上有許多病友團體或公益團體,都能提供過來人的經驗,也可以找身心科醫師評估,不要認為患者情緒過了就會沒事。3. 家庭與社會支持是關鍵復健是一場持續的旅程,患者在復健路上並不孤單,家人和社會的支持是加速恢復的重要推力。 江醫師分享了一位90多歲奶奶的故事,這名患者因無法行走只能坐輪椅,但為了有體力參加孫子的婚禮,她決心接受復健治療,儘管過程艱辛,但在家人全力支持下,最終順利參加孫子的婚禮。 另一名40多歲的外籍配偶,因工作過度勞累導致中風,錯過了黃金期。然而,她的目標是重返美甲工作崗位,江醫師與她及家人一同努力,制定了適合的治療計畫。半年後,她不僅能不需輔具走到住家對面的店面,還能幫客人做指甲。 只要有目標與支持,中風患者仍能實現自我價值。 中風後的復健,是一場需要耐心、毅力與支持的旅程。復健永遠不嫌晚,心態調整、家庭支持與持續努力,是重拾生活品質的關鍵。 Just do it!

「我家爺爺最近走路越來越慢,甚至沒有辦法一次穿越馬路,醫師說是肌少症,怎麼辦?」 「我女兒平常不愛運動,又愛減肥體力虛弱,爬一層樓梯就氣喘吁吁,醫師也說是肌少症,怎麼可能!她才30歲!」其實,這些真的都可能是肌少症的警訊。 失能殺手—肌少症肌少症堪比失能殺手,是因老化、疾病、缺乏營養、缺乏運動…等因素,導致的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的疾病。初期症狀容易被忽視,但隨著肌肉萎縮愈來愈嚴動,患者將面臨行動力降低、容易跌倒、免疫力下降…等嚴峻挑戰。歐洲老年醫學暨肌少症工作小組針對65歲以上長輩,以肌力、肌肉質量、體能表現三大指標診斷肌少症。 五大症狀別輕忽肌少症如果不及早預防、改善,最嚴重還會導致身體失能。出現以下的症狀可別掉以輕心: 診斷肌少症利器民眾可以簡易自我檢查:用拇指與食指圈住小腿肚最粗部位,若能完全圈住,當心是肌肉量減少的警訊!其他臨床上測量方法來包括:1. 肌肉質量:雙能量X光吸收儀 (DXA):是一種精準測量身體組成的儀器,可以測量骨質密度、肌肉量和脂肪量等。生物電阻抗分析 (BIA):透過測量身體組織對微弱電流的阻抗,來估算身體組成,包括肌肉量、脂肪量和水分等。2. 肌力測試:包括手部握力測試、大腿肌力測試。3. 血液檢測:檢測血液中的肌少症相關生物標記,例如:維生素D、肌酸激酶等。4. 影像學檢查:透過電腦斷層掃描 (CT) 或磁振造影 (MRI) 等影像學檢查,觀察肌肉的質量和分布情況。 重量訓練是肌少症運動首選肌少症除了和老化引起的肌肉流失有關,長期久坐、缺乏運動,還有偏食、過度節食者,也是罹患肌少症的高風險群。 提到運動,重量訓練被視為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武器。重訓是改善肌少症最有效方法之一,透過增加肌肉質量和肌力,提升身體功能和平衡,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骨骼健康,改善心理健康,進而提升生活品質和延緩老化進程。 肌少症患者應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制定適合自己的重訓計畫,持之以恆地進行訓練,才能獲得最佳的效益。 儘管肌少症患者側重重訓,有氧運動也是不能偏廢,因為有氧運動能有效改善心肺耐力,讓患者能更輕鬆地進行重訓。 重訓幼幼班如何開始?重訓的入門建議從大肌群開始,例如胸肌、臀大肌和股四頭肌。以下是一些基礎的重訓動作: 醫師建議,每週至少進行三次重量訓練,每次運動時間30至50分鐘,並針對大肌群完成4至8組動作,每組10至15次。而且最重要的是,初學重訓必須有「醫師諮詢」和「教練指導」。不是所有運動都適合肌少症患者對於肌少症患者,並不適合從高協調性或高衝擊性的運動開始入門,如:籃球或滑雪。另外,單純練瑜伽、太極、氣功,對於肌少症的改善有限,因為瑜伽主要以伸展、平衡和呼吸控制為主,對於肌肉的刺激強度不足以促進肌肉增生。 肌少症患者若肌肉力量不足,關節穩定性較差,在進行高難度的瑜伽動作時,可能增加肌腱拉傷或關節受傷的風險,建議肌少症患者可以將瑜伽作為輔助運動,搭配重訓和其他肌力訓練,達到更全面的效果。有些長輩,很喜歡以走路為運動,認真執行天天一萬步,但要小心運動模式過於單一,反覆使用足跟導致足底筋膜炎,且對於臀部、大腿的大肌肉萎縮沒有改善效果,最好還是搭配其他運動。近幾年很流行超慢跑,對大腿肌肉較有活化效果,但要注意,在家還是要穿室內運動鞋,以免誘發前足疼痛;另外,有腰椎滑脫的患者,超慢跑時要更小心,若是腰臀疼痛惡化,務必先治療腰椎。 重訓可以這麼吃正確的飲食搭配能最大化重訓效果,促進肌肉增長、恢復和性能提升。1. 蛋白質:肌肉的原料是蛋白質,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1.2-1.6克蛋白質,例如:白肉、雞蛋、牛奶、豆製品等。 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質的攝取需與運動結合才能有效轉化為肌肉;若僅攝取高蛋白而缺乏運動,可能造成身體負擔的反效果。 2. 咪唑胜肽(Imidapetide):咪唑胜肽富含肌肽,可以刺激肌肉生長和增加運動表現,是存在肌肉中很重要的化合物,對於肌肉的生長和新陳代謝也很重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