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大掃除掃出渾身痠痛 消炎藥有解?
復健科診所常聽到這種「醫師,你開這個止痛消炎藥會不會很傷腎?會的話那我不要吃啦!」或是「醫師,我肩膀痛,可以開一個月份的止痛消炎給我嗎?」臺灣民眾對於止痛消炎藥的愛恨情仇,大概在過年前的大掃除會爆發一波,期望藉著小小的藥丸來消除清潔勞動的辛苦,但對於止痛消炎藥的認識,民眾仍是一知半解。 我們先來釐清,到底止痛消炎藥是什麼?止痛藥可簡單分三大類:第一類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通常不含消炎成分,如普拿疼第二類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具消炎成分,如布洛芬 (ibuprofen)第三類則是管制藥品,鴉片類止痛藥 (opioid analgesics),需要醫師處方才能使用。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臨床上最常用且一般民眾也比較關切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身體受傷發炎時會活化環氧合酶(COX),產生前列腺素,進而引起疼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藥理機制就是去抑制環氧合酶(COX)來減少發炎與疼痛的程度。至於許多民眾容易誤解:以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但兩者在藥理作用與使用原則上是完全不一樣考量。簡單來說,抗生素是殺菌用的,針對感染性的疾病,尤其是細菌性的感染。大部分的疼痛問題,並不會使用到抗生素,除非是感染性關節炎這種遭受微生物感染或破壞的疾病與疼痛問題,才會合併使用消炎止痛藥與抗生素。止痛藥傷肝又傷腎?對腎臟而言: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會因為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進而影響了腎臟的血流。特別是腎功能不全或患有慢性腎病的族群,NSAID這個機轉或有可能導致腎臟的損傷。但普遍的實證醫學顯示:腎功能正常的人在兩週內使用 NSAID 時,腎功能並不會受到影響。若需使用2-4週,需注意補充水份、不要脫水。若因疾病需求,需長期或高劑量使用NSAID,建議每6-12個月抽血追蹤腎功能,只要保持監測,都可以即時監測到異常、保持安全用藥對肝臟而言: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主要腎臟中進行代謝而非肝臟,因此引起肝損傷的案例極為罕見。一般認為短期使用規定劑量的 NSAID並不會引起肝損傷。止痛藥一吃就胃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最常見的副作用其實是對腸胃的刺激性,如果有經常性胃痛、胃酸逆流,請記得告訴醫師!透過選擇藥物、搭配胃藥、調整服藥方式,其實可以大為改善藥物對腸胃的刺激性。前面說到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藥理機制是抑制環氧合酶(COX),來避免前列腺素生成;而環氧合酶(COX)其實又分為兩型:COX1與COX2。兩者的作用位置不同,COX1在胃腸道中保護胃部免受胃酸傷害;COX2負責調節導致疼痛和發炎的前列腺素的釋放。因此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也可分成:非選擇性以及選擇性COX2抑制劑兩大類。其中,選擇性COX-2抑制劑雖然比較不傷胃,但此類NSAID可能會影響到前列腺素PGI2之生成,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進而增加年長者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好消息是,NSAID對心肌的傷害,通常是長期服用者才會發生,短期使用者不必擔心。 綜合以上所述,建議民眾勿自行用藥,盡可能透過專業醫師的評估來制定有效且安全的用藥計畫。何時該使用消炎止痛藥?消炎止痛藥大多運用在急性期,緩解3~5天內的短期疼痛,如同火災發生時,滅火是最緊急也最先要做的,而消炎止痛藥就像是消防員的角色,快速地讓組織發炎反應降低,使其進入修復期,並搭配物理治療或能量治療,強化肌肉與關節功能。如果錯過黃金消炎期,病灶轉變為慢性發炎,反而需要服用更久的消炎藥才會好,甚至需要動用到更強力消炎的類固醇。有時復健科醫師也會搭配肌肉鬆弛劑使用,因為在肌肉緊繃狀態下,血管運送養分跟氧氣的能力較差。如果肌肉放鬆,血液循環便能更為暢通,讓發炎物質出得來,讓氧氣與養分進得去。因此消炎止痛與肌肉鬆弛劑合併使用,是有一定的加乘效果的。除了口服,也有外用?痠痛貼布也是許多民眾的選擇,以為不把藥吃進身體,就萬事ok,其實許多具消炎止痛療效的痠痛貼布,在使用上也需特別注意:像是一次不能貼太多張、使用時間不宜超過六小時、每天使用次數不宜超過兩次等等。相較於口服NSAID,消炎貼布的釋放效果較慢,對於疼痛能有更長時間控制效果。然而,在長期且大量使用下,消炎貼布還是會有影響肝腎功能、腸胃道刺激、以及皮膚過敏等疑慮。所以使用外用貼布跟口服藥一樣,都是應急可以,但不建議長期使用。 年節大掃除的你,又開始這邊痛、那邊痠嗎?歡迎找復健科診所讓醫師幫你選擇最適當的藥物與物理治療,千萬不要自行亂買藥,用不好的話,傷胃、傷腎、或傷心,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新春大掃除、頻繁料理 當心年後變『肩』苦
農曆春節又到了!這是是與親朋好友團聚的重要節日,然而對於五十肩患者來說,過年期間的大掃除、圍爐煮年菜、親友搓麻將等活動,卻可能是苦不堪言的肩膀負擔。! 認識五十肩:不只是五十歲才會有的毛病五十肩的醫學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是指包裹肩關節的關節囊發炎後攣縮,造成「角度受限」、「活動疼痛」以及「睡眠壓痛」三大症狀,疼痛通常不是單一點,而是在肩膀深層,患者往往難以具體指出疼痛位置。 五十肩與年齡有高度相關,多數患者在40-60歲之間,尤其是50歲左右是高峰期,所以才被俗稱為五十肩。成因可以略分為兩大類。一、原發性:確切原因不明。二、次發性:與慢性受傷不瘉合有關,可能發生在各年齡層。患者可能先出現了肩部的小受傷,沒有好好休息治療,演變成關節炎、肌腱炎、鈣化性肌腱炎……等等,最後因為長期發炎而導致關節囊攣縮,關節活動度下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以及有接受過化療的患者,因為自身修復瘉合力較差,五十肩發生率更是上升到是一般人的二至五倍! 疾病進程:漫長的三階段五十肩的病程可能長達數年,照顧得好,可以兩年改善,照得不好,也可能成為五到十年的病根,疾病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症狀和治療方式都略有不同。一、疼痛期(痛但不卡):肩部疼痛開始出現,但活動角度仍正常,可以透過藥物、熱敷等治療能暫時緩解症狀。二、沾黏期(又痛又卡):肩部活動受限逐漸明顯,疼痛加劇,尤其容易在夜間睡眠中痛醒,影響日常生活。三、成熟期(不痛但卡):關節囊沾黏已達纖維化,發炎反應下降,儘管疼痛逐漸減輕,活動受限卻成為主要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自我檢測:簡單三步驟診斷五十肩主要依據以下臨床診斷:1.年齡是否超過40歲2.是否有影響睡眠的疼痛3.肩部活動角度是否受限在放鬆且不聳肩的情況下,檢測以下動作:1.能否摸到對側肩膀2.能否摸到後頸椎3.能否反手摸到肩胛骨 治療選項比一比幾乎所有五十肩的治療原理為「解除沾黏」,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和患者的需求。以下是常見的治療方法。一、藥物治療:主要透過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減輕疼痛和炎症,適合於急性期或疼痛明顯的患者,僅作為輔助治療用。二、物理治療: 透過物理治療師手法鬆動肩關節沾黏,逐步恢復肩關節活動。三、肩關節囊擴張術: 在超音波導引下,關節腔注入擴張液,利用液體壓力將沾黏的關節囊撐開,減少沾黏,改善活動範圍。四、內視鏡鬆解術:透過內視鏡將沾黏的關節囊切開,恢復肩關節活動範圍。五、麻醉下鬆動術:在全身麻醉下,醫師用手將沾黏的關節囊強行拉開。 五十肩越不動越嚴重要特別注意,不少五十肩患者有「痛就不要動」或使用護具固定的迷思。然而,這可能會導致反效果,原因如下:一、防止關節僵硬與粘連 五十肩的主要症狀是肩關節囊發炎和粘連。若長期不活動,關節囊會進一步收縮和粘連,導致活動範圍更加受限,使病情惡化。二、預防肌肉萎縮與力量減弱當肩膀長期缺乏活動時,周圍肌肉會逐漸萎縮,造成肌力減弱。這不僅影響肩膀的穩定性和功能,更會使康復過程變得更加困難。三、促進血液循環與組織修復適度活動能促進肩部血液循環,不僅有助減緩發炎、舒緩疼痛,還能加速受損組織的修復。四、恢復肩關節正常功能治療五十肩的主要目標是恢復肩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透過適當運動,可逐步改善肩部柔韌性和活動度,避免產生永久性功能障礙。過年期間實用防護指南過年期間,許多活動可能增加五十肩患者的肩關節負擔,導致症狀惡化或疼痛加重。以下是高風險活動的提醒與預防策略建議。●高風險活動提醒年終大掃除:避免獨自進行高處清潔和重物搬運年菜準備:減少長時間炒菜和重物提舉休閒活動:避免持續固定姿勢如打麻將●預防策略建議1、事前準備 →分散清潔工作→考慮請專業清潔→選擇訂購年菜2、工作分配 →尋求家人協助→避免獨自負重→合理分配家務3、姿勢調整 →避免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尤其是對肩膀有負擔的動作。例如,不要趴在床上長時間看手機, 或連續三天打麻將。適時變換姿勢,減少肩部壓力。→善用輔具在日常活動中可以使用輔助工具來減輕肩膀負擔。例如:□家務:打掃時使用長柄清潔工具,減少手臂高舉或過度用力。□運動:利用毛巾或伸展帶進行適度的伸展運動,增加活動量的同時保護肩關節。→適時休息適當的休息並不等於完全不動,勞動後的休息應包括輕微的活動。例如:進行肩部伸展運動或放鬆練習,幫助緩解疲勞並促進血液循環。 五十肩雖然困擾,但只要做好準備和防護,依然能開心過好年。透過合理安排活動、預先規劃工作,照顧好自己的肩膀,一樣能與親朋好友共享團圓時光。祝福所有患者都能「肩」康如意! 小提醒:少數患者是肌腱撕裂傷後造成次發性五十肩,治療更為複雜,如果愈動愈痛的話,還是要及早尋求醫師診斷治療哦!
過年大掃除後手痠、無力! 是肩膀?頸椎?還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一年一度的過年大掃除又到了!邱媽媽開始努力地擦窗、清掃、東西收納,事情好多!等到一切都完成了,正鬆一口氣,卻發現手部開始出現麻、痛、無力的現象,看了復健科醫師、做了肩部超音波檢查,說一切正常??又去看了骨科醫師、頸椎X光,也沒有問題,可是右手還是好酸
類固醇很可怕?
「蛤!醫師你要給我打美國仙丹喔?聽說打類固醇會讓我變金剛芭比啦!是不是還會有月亮臉跟水牛肩?」 等等,暫停一下,先讓我們釐清復健科打的類固醇到底是什麼?到底跟運動禁藥中的合成性類固醇有什麼差異?大多數人都有聽過膽固醇,膽固醇也是固醇類物質的一種,所以也叫做固醇,但同在這個「固醇」家族裡的各種物質有著完全不同的生理機制。運動禁藥中的合成性類固醇,稱為同化性類固醇,是大家常聽到為了長肌肉所施打的類固醇,主要是雄性素,這類禁藥可能增加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的機率,也會造成內分泌改變、掉髮、禿頭、青春痘、影響性功能,甚至可能影響精神狀況與情緒。而復健科所施打的類固醇為腎上腺皮質素,又稱皮質類固醇,主要是為了消炎作用。在有肌肉、肌腱、關節、神經疼痛的區域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已經廣為復健科醫師使用。在急性期施打,有消除發炎、控制疼痛的作用。比起口服、全身性注射 (例如打在靜脈血管的點滴,或打在手臂肌肉的全身性性消炎止痛),局部注射是以少劑量針對特定部位,控制疼痛的時間可以拉更長,降低因為疼痛帶來的動作困難和生活不便。 為什麼要打類固醇?皮質類固醇是一種強效抗發炎物質,可以降低身體產生疼痛的訊號,同時可以加入麻醉藥,一來是讓打針時比較不痛,二來可以確認注射的地方是不是真正引起問題的結構位置。因為類固醇要發揮明確效果需要一到兩天,而短效麻醉藥可以立即對疼痛位置發揮作用,因此如果打完混合短效麻醉藥的類固醇針劑後立刻做動作,本來的疼痛位置消失,就可以印證是打在正確的位置上。雖然降低疼痛看似只是一種症狀治療,但也相當重要,因為疼痛痛久了會有中樞敏感性的問題,身體持續將疼痛訊號傳輸至大腦,大腦會記住疼痛,反覆刺激下,未來在同一處位置遇到更小的刺激就會產生疼痛,甚至會放大疼痛,因此早期控制疼痛是很重要的,避免大腦對疼痛過度敏感,也避免因疼痛造成的動作改變。因此,想快速打斷疼痛的惡性循環時,施打類固醇是很好的選項。持續的發炎也會讓組織變得脆弱、慢性發炎更會讓組織加速老化,讓身體難以進入「治療性訓練期」,畢竟適當承受力量能讓受損處重新強化、恢復正確出力的方式。適當地使用類固醇,可以阻斷慢性發炎,讓組織有機會重新修復。此外,類固醇可以抑制纖維母細胞增生,對於沾粘性的疾病,像是:沾粘性手指肌腱炎(俗稱板機指)、沾粘性關節炎(俗稱五十肩)、疤痕組織沾黏…等疾病,也可以有效快速突破症狀! 哪些位置適合施打?適合施打的位置:●急性發炎的肌肉●肌腱(但肌腱接骨頭的接點較不適合)●關節●解除周邊神經發炎或腫脹壓迫●疤痕組織造成的沾黏 原來這一個地方千萬不要打類固醇!類固醇容易導致肌腱結構變弱,有一些肌腱必須承受身體體重,建議不要施打,例如:阿基里斯腱、髕骨肌腱、脛後肌肌腱。但若非注射於肌腱內,而是將藥物平鋪於肌腱邊緣,此狀況可以與醫師討論其必要性,且在注射後,務必要讓注射處的肌腱徹底休息2-3週,直到類固醇的藥性代謝完畢。其他相對比較不適合的狀況:骨折處在(學理上不適合),會有礙骨癒合;若是感染性關節炎,則是禁止施打。類固醇雖然不會造成上癮或抗藥性問題,但也不能一疼痛就找醫師施打類固醇,而是要去解決病因:給予修復與訓練,強化或是矯正肌腱肌肉用力的方式。如果同部位長期施打下來覺得止痛效果減弱,不會是抗藥性的問題,而是重覆受傷、導致組織愈來愈脆弱;慢性的疼痛若來自組織修復仍未完全、身體並未重建正確的動作模式等等,類固醇注射效果未必理想。會有哪些副作用?大多數類固醇注射導致的副作用並不嚴重,在局部麻醉藥效退掉(30分鐘至兩小時)後,部分接受注射者可能於注射部位出現暫時性的疼痛,疼痛原因來自於長效型的類固醇藥劑含有的顆粒晶體尚未溶解,對關節、肌腱等形成暫時性的刺激,或是注射液體於關節處的腫脹感,絕大多數會在注射後24小時自行退掉,極少數於三天內消退,可以使用冰敷及服用消炎止痛藥幫助渡過不適。●糖尿病病人可能於注射後一週內出現血糖暫時微幅上升,通常控制良好的病人影響不大。●高血壓病人可能於注射後一週內出現血壓暫時微幅上升,通常控制良好的病人影響不大。●若注射於手腕等皮膚較薄處,有可能出現暫時脂肪變薄、皮膚變白等現象,通常於數個月內恢復。●哺乳中的孕婦可能會造成乳汁減少。●反覆注射可能造成肌腱斷裂、大量長期性的注射可能引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質疏鬆,若劑量適當,慎選注射位置和方式多半能避免,有些研究認為頻繁注射可能導致軟骨變薄。●類固醇大約在2-3週內代謝完畢,但一至兩個月內禁藥檢測都有可能是陽性,所以運動員比賽前的2個月內盡量不要施打,避免引起禁藥爭議。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何善用類固醇很重要!類固醇是為了控制發炎疼痛,讓組織進入下一個修復階段。傷害修復之後,治療性運動才是最重要的,要矯正錯誤姿勢、改善動作控制、以免再次受傷,而不是頻繁受傷、一直注射類固醇,陷入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