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健助你找回好體力

「一名四十歲患有心肌梗塞的女性,走進診間時行走、呼吸自如,看起來非常正常,但她自述只要一活動就會開始喘,結果才剛開始做低強度心肺復健運動訓練,她血氧竟然就開始掉了……」

國人普遍都不知道『心肺復健』是什麼,甚至可能以為只有老人才需要做復健,其實心肺復健的對象包含:心肌梗塞、開心手術、瓣膜手術、心臟衰竭及心臟移植等心臟疾病,或肺臟移植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與間質性肺病的病人都需要。

諮詢/藝文康澤復健科診所院長、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秘書長 陳冠誠醫師 

撰稿/王彥婷

過去國內以健保資料庫所做的研究發現,全國只有約2至3成的心臟病患於出院後有進行心肺復健,這數量似乎少得令人擔心。今天就來談談這塊被大家忽略,卻很重要的『心肺復健』!

如何進行心肺復健?

通常患者在住院中時,主治醫師就會照會復健科來諮詢心肺復健,經問診評估及運動測驗後,醫師認為合適者即會規劃適切的心肺復健處方,整個療程為期約三個月,每週復健2~3次,一共36次。

在進行心肺復健之前會安排復健前的評估測驗,最精準的測驗是運動心肺功能測試(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藉由血壓、血氧、氣體分析等數據,評估病人在運動過程中的生理變化、病況、了解喘及不適的原因、預測預後,花費約莫半小時至一小時,特別是高風險的患者會建議做這項測驗。此外,復健前的評估測驗還包括6分鐘行走測試及其他的測試,會根據患者的情況來做安排。

心肺復健包含哪些運動?

在規劃個人化運動處方時,醫師會考量三件事情:第一個是病患的疾病,因為不同的疾病會有不同訓練著重的重點,第二個是風險性,就算是同樣的疾病,有些人風險較高,有些人較低,醫師會根據風險程度做不同的規劃, 第三個則是心肺復健强度,依照病患身體與疾病狀況而有所不同。

運動種類上,通常會規劃有氧運動、阻力訓練、伸展以及職能治療四大種類:有氧運動較常訓練的內容會是腳踏車或跑步機,增強心肺功能;阻力訓練會以腿部肌力為主,並搭配部分手部肌力訓練為輔,因為腿部肌肉是人體活動時很重要的部分,許多病患心肺功能受損後,肌肉也跟著萎縮, 肌力訓練可以增加整體的肌力與生活自主能力;伸展則根據病患身體會運動到的地方做伸展,藉此減少運動傷害;最後,職能治療是因為很多病患容易喘或累,有些人甚至連基本的家事或生活都有困難,職能治療可以協助病患調整做事方式,也就是所謂的節能訓練以及生活治理訓練,讓病患在療程結束後也能依照這些方法更加舒適地過生活。

門診經過數個月的復健訓練結束後,病患進入維持期,若是沒有持續維持訓練,心肺功能就會退步,此時會幫安排心肺功能測試,依據檢查結果,給予持續居家運動的建議。

可以自己在家運動就好嗎?

在家自己運動的問題是,強度太低沒有訓練效果,強度太高則有風險,因此才會希望病患能在復健科做監控下的心肺復健,等到療程結束後依照醫囑持續居家運動,才是較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有些年輕病患原以為自己年紀輕,並不需要做心肺復健,覺得在家運動或走走路就好,但一看到小孩跑步,自己卻跟不上,不佳的心肺功能甚至會影響到居家生活、 家庭與親子關係。開始做心肺復健後,整體身體狀態大為改善,可以小跑步以及參與小孩的相關活動。心肺功能不只會影響當事人, 還會影響病患與周邊親友的生活狀況與居家生活,不應該隨便輕忽!

還有哪些人可以做心肺復健呢?

其實除了上述所說的心肺有疾病或開刀的病患之外,長新冠患者也非常適合做心肺復健,統計數據下有大約5%的人會有較明顯的長新冠症狀,特別是病況嚴重到重症的病患,或有進加護病房或住院的人。 曾有病患在染疫之前是每天運動,長跑一兩個小時的人,染病後重症住院,還裝上葉克膜救回一命,等到可以下床時,光是站都站不直,一些簡單的活動就喘到不行,好險在住院時就開始做心肺復健,三個月療程結束後,病患表示自己幾乎完全回復染疫之前的狀態。

▽根據心肺功能測試結果,醫師給予病患合適居家活動與工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