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021

醫生,奇怪!我每次健身時,只要膝蓋彎曲就會聽到卡啦聲,而且健身過後,膝蓋都會覺得很痛!」小心!這可能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惹的禍!   髕骨又被稱為膝蓋骨,是一塊位於膝蓋前面的小骨頭,髕骨會藉由肌腱及韌帶與這塊大腿股骨及小腿脛骨相連接。若是因為膝蓋在活動時,髕骨有不正常滑動,造成髕骨與下面的股骨軟骨產生摩擦,進一步造成膝蓋周圍深處疼痛,這就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又稱作髕骨外翻或髕骨軟化。尤其在跑步、上下樓梯或蹲下等膝蓋彎曲角度較大時,疼痛情形會較明顯。 什麼原因會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常見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原因包有股四頭肌無力、臀肌失能、扁平足、膝蓋內側韌帶不穩定、先天結構異常等,因而造成髕骨外翻離開應在的軌道,造成不正常的滑動。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患者常會有跑步時覺得膝蓋內外側的疼痛,或是蹲下站起時膝蓋卡卡或疼痛、膝關節僵硬腫脹、膝蓋彎曲時常有喀啦聲響。針對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檢查及診斷,可以藉由病史及理學檢查評估疼痛及受損部位,必要時並配合X光檢查髕骨外翻的程度(圖一)、超音波檢查內外髕支持帶有無受損(圖二)、核磁共振檢查髕骨下的軟骨有無受損情形。 (圖一)X光了解髕骨外翻的程度 (圖二)超音波檢查內外髕支持帶有無受損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該如何復健呢? 肌力訓練:訓練臀肌、股四頭肌及核心肌群的訓練,以加強髕骨的穩定度。(圖三~圖六)正確動作:在做膝蓋彎曲的動作及訓練時,要讓髕骨的垂直沿線要在腳掌上,不要髖關節內轉、膝蓋外翻,並維持膝蓋朝前。伸展運動:伸展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及腿部後側肌肉。(圖七)護膝及貼紮使用:可以穿護膝做髕骨的貼紮以穩定髕骨,讓髕骨回到正常軌道上。鞋墊:扁平足的患者,可以使用矯正鞋墊。復健儀器:利用復健儀器,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及症狀,但復健儀器治療無法取代上述的運動治療及處置。止痛消炎藥:如有急性疼痛情形,可以使用止痛消炎藥來緩解疼痛。 (圖三) 腿伸直上抬 (圖四)腿伸直側抬 (圖五)蚌殼式 (圖六)腿伸直後抬 (圖七)伸展大腿後側肌肉 根據統計,因健身導致的運動傷害裡,最常見發生於脊椎、肩膀和膝蓋,這三個部位。也因此,膝蓋疼痛確實是造成不少熱愛健身的民眾們的困擾。特別是要注意,許多的運動傷害都來自於持續地累積且過度使用而造成,也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以及是否已經開始有一些輕微不適的感覺出現。要如何避免健身所導致的膝部運動傷害呢?應該掌握以下原則: 健身過程注意正確姿勢,包括腳尖朝前方、膝關節對齊腳尖、蹲下過程中膝蓋不內夾、將重心放後腳跟但腳掌貼平地面,並且由臀部出力。(圖八)避免只做單一種訓練注意深蹲訓練的姿勢,最好一開始能有教練在旁觀看並指導正確的姿勢,並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適度伸展肌肉,以維持柔軟度並避免肌肉過度緊繃,緊繃的肌肉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不足的關節活動度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容易造成傷害。增加下肢肌力:增加膝蓋周圍的肌力及肌耐力有助於保護膝蓋,當膝蓋周圍肌肉增強,能在膝蓋活動時增加穩定度,降低膝蓋因不穩定而產生磨損的機會。同一個部位建議隔一天以上再訓練,才能有適當的休息,避免過度訓練造成受傷。 疼痛是一種警訊,往往告訴著我們可能有受傷、發炎的情況發生,因此急性期剛發生疼痛時,可以先做休息,觀察是否有紅、腫、熱等情況發生。如有持續疼痛或腫脹的情況,則可至復健科門診接受檢查及治療。 (圖八)常見出問題的訓練動作:深蹲、硬舉(「練健康」健身房協助製作)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

腦性麻痺只有合併運動功能障礙嗎? 腦性麻痺是指孩子的腦部在尚未成熟的時期受到損傷,是一種非進行性的傷害,常見的原因包含孕期受感染、生產過程中缺氧、早產兒及腦部外傷等等,大部分發生於孕期、產程及出生後早期。大多數的腦性麻痺孩子會產生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依大腦受傷的區域進而影響認知、學習、語言、視覺、聽覺、吞嚥及睡眠等功能。 腦性麻痺合併動作問題有哪些? 腦性麻痺依照運動功能損傷的狀態可分為幾種不同類型,其中最常見的為痙攣型,由於上運動神經元的調節產生問題,而造成動作控制異常,肌肉會呈現高張力,導致肌肉變得僵硬或痙攣。肌肉的痙攣程度會隨著孩子的情緒、姿勢及疼痛程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此外,孩子的步態、姿勢、平衡能力及動作效能等,也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通常受影響的肢體動作相較於正常的肢體動作會變得遲緩及笨拙,隨著肌肉張力持續高張,關節的活動度會因肌肉緊繃而受到限制,甚至進一步影響關節的發育,產生關節變形等。輕中度痙攣型的孩子在走路姿態及手部操作上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走路姿態常見的有剪刀腳(如圖1)、踮腳尖(如圖2)、蹲伏步態(如圖3)等異常,這些會使得行走更加費力或是需要藉由輔具(如圖4)幫忙,而嚴重的孩子甚至可能長期臥床。而手部操作在像是拿取東西(如圖5)、使用筷子(如圖6)及翻牌(如圖7)等方面,皆會有所異常或限制。 痙攣常見的治療方式 過高的肌肉張力不僅會影響到腦性麻痺孩子的日常生活,在照顧上的負擔亦會增加,因此臨床上常會藉由不同的治療方式降低肌肉張力以減緩不適。痙攣的治療有很多種,包含物理治療(如正確擺位、關節活動)、藥物治療(如肌肉鬆弛劑)、神經阻斷注射治療(如酚劑或肉毒桿菌毒素)以及手術治療等等。 什麼是肉毒桿菌毒素治療? 肉毒桿菌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藉由阻斷神經與肌肉之間的訊息傳遞,降低過度痙攣的情形,使肌肉有放鬆的效果,進而改善肢體僵硬及不良姿勢、肌肉攣縮,可提升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參與及生活品質。是一種可逆的治療方式,通常為局部注射,不會影響到非注射的部位。但若關節已經有攣縮的情形,便不建議使用肉毒桿菌毒素的治療方式。一味地降低肌肉張力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適當的肌肉張力可以幫助移位,也能夠減緩肌肉萎縮。因此,在治療痙攣時會根據孩子的臨床狀況進行個別化的調整。在治療之前,醫師會先進行肌力、痙攣程度、運動控制能力、關節活動度、關節攣縮與否及步態等各方面的評估,且施打的劑量也會根據孩子的評估結果、體重及肌肉的大小做調整。 哪些腦性麻痺孩子可以使用肉毒桿菌毒素治療? 肉毒桿菌毒素通常用於痙攣型腦性麻痺的治療上,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的適應症包含: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引起的動作障礙、不正常步態、上肢功能障礙、關節變形及照護上之困難等情形。 肉毒桿菌毒素治療可以治療哪些部位? 常見的治療部位在上肢的部位包含:二頭肌、旋前肌、手腕屈肌、手指屈肌和拇指收肌等;下肢的部位包含:髖屈肌、髖內收肌、膕旁腱、腓腸肌、比目魚肌和後脛骨肌等。若是深層的肌肉需要治療,可以搭配肌電圖(如圖8)、超音波(如圖9)或電刺激定位(如圖10),會有較佳的療效。 進行肉毒桿菌毒素治療之前應該評估哪些因素? 在治療之前,應由醫療團隊進行完整的運動範圍、肌力、選擇性運動控制能力、粗大運動功能測試、手功能、肌張力、步行表現及步態等評估,以確定治療的適當性並確定具體的治療目標。肉毒桿菌可用來改善肌肉痙攣,但是對於關節攣縮沒有效果,所以如果腦性麻痺孩子的關節已經攣縮,就不建議使用肉毒素治療,可能需要改以輔具支架或是手術改善。 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的療效為何? 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的效果是短暫且可逆的。一般而言,在注射後的三到七天肌肉痙攣會開始改善,在四到六周時效果達到最高峰,通常可維持三到六個月,因此注射的時程建議應至少間隔三個月,且注射後須進一步搭配輔具及物理治療等介入,才能夠有效降低肌肉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並改善步態。 在這邊舉一個實例個案A,因半側大腦梗塞,在接受治療前,個案A連拿取物品都十分困難,但家長在孩子一歲前就帶至醫院開始復健,並於兩歲開始就讓其接受肉毒桿菌注射治療,共接受了三次治療,而每次治療後也都持續非常積極的讓孩子進行復健,在其四歲時,就能夠較流暢的拿取物品,再到了國小階段肢體動作就與一般人無異,完全看不出是一位腦性麻痺的孩子。總言之,肉毒桿菌治療於兩歲後可以進行,家長如果即早讓孩子做治療,並搭配積極的復健,在經過幾次的治療後,情況比較輕微的腦性麻痺孩子,就能夠有機會恢復至幾近正常的功能。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陳嘉玲醫師)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復健科門診常見的周邊神經疾病。   大多數患者的症狀為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感覺疼痛、麻刺感等,麻痛感甚至還會延伸至手臂,或是在睡覺、使用手部時,症狀更加明顯。 盛行率以女性較高,約7%,男性則約1%,好發年齡為45~54歲,尤其以手部勞動工作,需長期抓握或負重者居多。現代人普遍長期使用3C產品,使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   為什麼會有麻痛感? 造成神經麻痛的原因包括:局部壓力、神經損傷、神經結締組織沾黏、缺血、血管神經屏障受損、發炎或滑膜組織異常等。 從「張拉整體」來看,身體過度活動像是手部反覆抓握、上肢長期負重、運動累積傷害、睡眠習慣側躺、長時間使用手機等,都可能會引發相關症狀。   診斷方式 除了患者的症狀,還要考量危險因子,像是女性、懷孕期、中年、糖尿病、職業需過度使用手部等。 通常理學檢查可以輔助判斷,若症狀嚴重,醫師會安排患者做神經傳導學檢查及超音波檢查,並評估復發的原因是否與手腕關節穩定度、活動度,或肌肉筋膜張力有關。   治療效果 保守治療如電熱療、徒手治療、手部護具、局部注射類固醇等,有助緩解症狀。若效果不佳,醫師會思考是否為正中神經路徑上的壓迫或沾黏,用「超音波引導神經解套注射治療(Nerve Hydrodissection) 」是近年來常見的方式。而患者如果有手掌肌肉萎縮,或是保守治療無效,須由外科醫師評估手術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效果有時不如預期,可能原因包括:患者的職業屬性,或接受物理治療的配合度低等,即使經過手術治療,仍有高達30%的復發率。   減緩症狀的伸展運動及按摩 將患側的手臂打直,用另一隻手將患側的手腕、手掌及手指伸展,維持15秒,重複3~5次。(圖中紅色箭頭為感受伸展力量的方向) 2. 頭轉向對側,挺胸、肩膀向後,手臂打直,伸展手掌及手指,維持15秒,重複3~5次。(圖中紅色箭頭為感受伸展力量的方向) 3. 用大拇指腹輕輕按摩前臂內側的筋膜,一路往手腕方向滑動(如圖中紅色箭頭),重複3~5次。 4. 依圖中紅色箭頭的方向畫圓,用指腹輕輕按摩手腕處的筋膜,重複3~5次。 建議:腕隧道症候群的成因須多方面考慮,建議及早就醫,由醫師對症找出解決方法,以免造成後遺症。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陳爾駿 醫師)

隨著2020東京奧運閉幕式的結束,各位選手也將目光轉向2024巴黎奧運。今年奧運新增了許多項目,像是棒壘球、衝浪、空手道、運動攀登及滑板,在2024巴黎奧運中運動攀岩、滑板及衝浪將會繼續保留,並增加霹靂舞(breakdance),這些充滿街頭文化的運動相當受年輕人歡迎。隨著這些項目納入奧運,許多國家也出現了最年輕的奧運獎牌選手,13歲Momiji Nishiya是日本目前最年輕的金牌奧運選手,也是奧運史上第二年輕的金牌得主 滑板這項運動也將在台灣重新掀起一波風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ine association, JAMA)的文章中也提到,小時候定期接觸滑板、直排輪、腳踏車等運動的孩童長大以後更不易過度肥胖,目前台灣各縣市幾乎都有一座滑板公園供大家使用,因此了解滑板相關運動傷害是相當重要的。  傷害統計 根據研究指出骨折及頭部傷害(包含腦震盪)是滑板運動最常出現的傷害,其中骨折傷害上肢就佔了65%,最常發生骨折的地方是前臂,也就是發生在跌倒時用手去撐地的動作,而腳踝占剩下的35%。最危險的頭部傷害占傷害的0.5%,而輕微頭部外傷則大約是5%;而與大多數運動一樣,男性相較更容易遭受頭部傷害。我們可以發現就算職業選手在表演或是比賽時都一定會穿著適當的護具,包含頭盔、護膝、護肘來保護自己,而些護具都有他一定的重要性。 受傷地點  超過六成的滑板人住院是發生在道路上或是與車輛相關的,而在滑板公園及其他運動場地只占了不到三成。所以一開始在練習時,平坦的地面或是專門的滑板場地可以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如果想在街道上享受滑板的快感一定要注意交通及現行法規。目前關於電動滑板、滑板車等還是屬於個人行動運具,根據目前法規還不能在道路上騎乘。 這些聽起來對於兒童很危險,但是受傷風險其實是隨著年齡而增加,在7成以上的住院傷患是超過18歲的,可能是因為在年紀輕的族群落地的時候身體重心與地面的距離較短,撞擊的能量較小,也比較不會挑戰一些高難度的動作。與其他運動相比,打籃球的受傷風險有些還會到滑板的兩倍。 綜合上述可知,選擇適合的場地與護具是非常重要的。護具及適合的場地可以降低我們受傷的風險,在傷害統計也可以注意到其實上肢的傷害占了絕大部分,所以有個安全的跌倒方式也是需要先來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在跌倒的時候不要將手筆直的撐在地面上,這會讓整個衝擊力都由脆弱的手腕骨、手臂、手軸及肩膀吸收,很容易發生骨折或是韌帶撕裂。 [錯誤撐地]   為了利用整個身體來吸收衝擊力,將落地時的膝蓋及手肘都保持微彎,並順勢向落地方向滾動,保持下巴及核心縮緊,吸收衝擊力的同時保護頭部不會直接落地,目前有許多網路影片示範各種落地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可以多參考網路資源。 [正確落地]   相關運動訓練 滑板是注重動態平衡的運動,在不斷移動的平面上維持重心,因此,在核心的訓練以及平衡感是重要的。要維持身體的平衡,我們有三個主要感官可以幫助: 前庭覺:存在於內耳中,從出生的三到六個月就開始幫助身體維持直立的姿勢,從一開始的爬行到站立行走都幫助頭部及身體維持中立的位置。視覺:藉由眼睛告訴大腦目前身體的姿勢與地平線的關係來幫助身體維持平衡。本體感覺:存在於各個關節處,告訴我們目前各個肢體的位置及移動方向,讓大腦可以適時的反應來維持身體平衡。 這三個身體感覺幫助我們維持平衡,只要有其中兩個感覺存在,我們就可以保持身體平衡。 土城醫院復健科簡祐民醫師表示,在做訓練前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測試自己的本體感覺及腳踝穩定度: [單腳站立] 只要可以維持單腳站立15秒以上,我們的腳踝穩定度應該是正常,接下來可以漸進地從單腳站立,腳跟抬起,或是將眼睛閉上來訓練靜態的平衡,同時保持恰當的身體姿勢。 [腳跟抬起] [閉眼單腳站立] [錯誤vs正確姿勢] 以上都可以以正確的維持姿勢20-30秒,三組,當作基礎的訓練。    進一步的關於單腳的穩定訓練包含站立的前後左右伸展等,靜態的訓練以緩慢、穩定的動作為主,才能訓練到核心肌群。 https://imgur.com/Jsrpj31 <前後左右伸展> 而動態的訓練像是單腳跳,單腳前後左右跳動,都是在訓練站立腳的穩定度,可以以30下三組為目標,過程中都需要注意身體姿勢不要歪斜,才不會喪失訓練的效果。 https://imgur.com/J67MY38 <原地單腳跳> https://imgur.com/ivYem6p <多方向單腳跳> 或是利用滑板創造一個不穩定的平台來練習下肢的穩定度,這些動作都建議循序漸進地做到15-20下,各二到三組,來加強下肢的控制及平衡。 https://imgur.com/AiKPyto <滑板上弓步蹲> 最後就是要熟悉自己的滑板,以及在滑板上移動的情況。在不受傷的情況下運動,才能延長滑板運動的生涯及精進自己的技術喔!    Ref. Menschik D, Ahmed S et al.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ies as Predictors of Young Adult Weight.

孩子上小學,父母都希望幫孩子挑選一個背起來舒適又能兼顧實用性的書包,但是坊間書包種類那麼多,且多數都強調護脊,到底該怎麼選,才最適合孩子?   孩子晉升小一新鮮人,開始有各科課本和習作,書包重量自然增加不少,如何幫孩子挑選適合的書包,變得特別重要。不過,面對坊間各式拖行書包、單肩包、雙肩背包,還有五花八門的設計和行銷文案…有時候看了半天還是不知道哪個好,真的是考倒家長。   要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背包呢?我們就來看看品恆復健科診所-曾子嘉醫師的解說吧。 書包重量勿超過孩童體重的10% 以兒童骨骼發育的觀點來看,書包的「總重量」永遠是醫師們最擔心的問題。雖然現在學校時常有孩子的「書包重量檢查」,但往往採取學年統一標準去設定重量上限,而未考慮到孩子個體的發展差距其實不小。 2009年,美國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學會曾經聯合提出建議:書包的總重量建議不超過學童體重的15%,然而到了2012年,這個建議又下修到「書包的總重量不超過學童體重的10%」。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實驗發現,一旦書包重量超過體重的10%,孩童的下背痛、肩頸痛的機會上升,上半身的姿態會前傾以平衡身體的重心,扁平足的發生率也會增加;以實驗室的角度來看,發現肩頸的上斜方肌,以及下背的豎脊肌都會過度誘發,造成肌肉長期緊繃。 家長不妨偶爾測量一下孩子體重和書包重量,做更適當的調整。在台灣,因學童在校時間偏長,很多孩子下了課也必須再去安親班待到晚上,因此有些能夠調整的事情,一定要盡可能調整。例如:讓孩子帶空的水壺去學校裝水喝、一些常用的文具用品在學校置物櫃多準備一份,就不用常常攜帶、只帶必要的課本作業回家,安親班或才藝班的物品另外裝一袋,早上先放去安親班的櫃子寄放…等。如果學童走路上學的時間超過20分鐘,建議更嚴格的限制書包重量。 書包要有胸、腰減壓扣帶 「雙肩背包」最減壓   不論是成年人或是兒童,雙肩背包的設計,定比單肩帶的包包(不論單肩側背,或是跨過身體對側斜背)較能減輕脊椎的壓力,並提醒孩子一定要用雙側背帶背著書包。 在較高年級的學童,我們常常見到他們雖然帶著一個雙肩背包,卻只用一邊的背帶背在肩上,甚至是手腕在肩上勾著背帶行走,這些姿勢都已經證實會增加手腕、上背部及頸部的肌肉過度緊繃,長期下來恐怕對肌肉骨骼有不良的影響。 書包最好能夠有胸部以及腰部的減壓扣帶, 讓書包跟身體較為貼合。以人體工學來說,書包的重心最好能在胸椎第12節左右,較能保護學童的脊椎發展。    背書包調整至「最小晃動」為原則 開學前應該先跟孩子測試一下書包肩帶、以及減壓扣帶的位置,以孩童「最不會感受到重量」的狀態、以及觀察他行走和上下樓梯時「書包晃動幅度最小」為原則,作為合適的書包定位,並隨著孩子的身高、體型發展,不定時的檢測、調整。 背包的下緣應在孩童的骨盆之上,背包一旦背到「垂到屁股」的位置,便是太低了,與身體不容易貼合,也增加過多的脊椎負擔。肩帶貼合於上背部的範圍應該要有減壓的軟墊,舒緩背負時的壓力感。    愈重的物品放內側 愈輕的放外側 書包內的物品放置也大有學問,重量愈重的課本、書籍,應愈貼背放靠近脊椎,中等重量的筆記本、習作放於中間,較輕的文具用品、隨身物品則放於背包前側。若考量購買一個書包後想要使用較長的年限,則須將背帶可調整的長度是否充足一起納入考慮,有些品牌的設計可以在背包外再添加新的夾層,以拉鍊與背包主體結合,也是一個「可擴充性」的考量。 至於一般父母常常問的:「書包會不會造成脊椎側彎?」及「書包會不會害小孩長不高?」平心而論,目前仍沒有明確的答案。多數的脊椎側彎其實找不到原因,或可認為是多基因表現下的結果,而身高的發展仍跟遺傳、飲食營養及運動最有相關。    背書包恐致脊椎側彎 影響身高? 目前幾篇小規模的研究可看到孩童在背了很重的背包行走後,MRI 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脊椎椎間盤高度似乎有暫時被壓低一些,原本已有脊椎側彎的學童側彎的角度也短暫增加了一些,但因學童的肌肉骨骼系統彈性仍佳,通常這些短暫的變化會隨著壓力解除後便恢復,目前仍沒有看到長期的研究證實書包的設計可以直接證實對脊椎側彎或身高發展有長期且直接相關的影響。 因而筆者認為,與其煩惱這些問題,或是因此追逐過度昂貴的書包,不妨定期檢查一下孩子書包的重量、背書包以後的站立姿態,以及行走時的步態,都更加實際!繁重的功課之餘,讓孩子養成好的姿勢習慣及定期運動,更是重要。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品恆復健科診所-曾子嘉醫師)

近年來中風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隨著生活型態、環境以及飲食習慣改變,還逐漸中風患者年輕化的現象,愈來愈多30-50之間的腦中風患者出現;腦中風之後肢體無力常是最顯而易見的症狀,其他合併症狀如吞嚥困難、失語症、認知障礙、感覺異常、視覺障礙等,也相對容易被觀察,但情緒議題常常是忽略的的隱性症狀,而其中「中風後憂鬱」是需要被注意的議題。   許多人覺得患者因為中風後導致肢體偏癱或輕癱,讓原本可以獨立自主完成日常生活起居的人,一夕間變成需要他人協助,不管是只能臥床、需要輪椅協助等,都讓患者有失去自我的低落感,所以自然而然會導致情緒低落,只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不管是靜一靜或是大哭發洩,憂鬱的情緒就會自然消散;但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全然適用在中風患者身上,因為有時候造成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大腦的損傷,而不只是重大壓力造成的社會因素。     就讓我們透過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徐伯誠的文章,來認識什麼是「中風後憂鬱症」吧。   中風後憂鬱的致病原因 目前認為中風後憂鬱的致病原因是多種因素造成,主要包括生物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中風後腦神經細胞的損傷相關,可能引起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或是神經滋養因子(BDNF)缺乏,抑或是傷到腦中特定的神經迴路,也造成情緒的症狀,有研究指出特定部位的中風,如前額葉與基底核,也與中風後憂鬱有關。 什麼情形容易有中風後憂鬱? 中風後造成的障礙程度與發生中風後憂鬱有關,通常愈嚴重者、需要他人協助愈多者,容易造成較大的壓力;另外其他社會心理因素,例如青壯年期中風,可能要面臨長期的經濟壓力也會是潛在的因素,而社會與家庭支持系統的程度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愈缺乏支持系統的患者,產生憂鬱的比率也較高。 另外,過往的人格、過去病史,例如再次中風、多重慢性病、以及曾有憂鬱症病史等,也都可能是中風後憂鬱的危險因子。   何時要懷疑有中風後憂鬱? 中風後的第一年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中風後憂鬱,超過一年之後的發生率逐漸下降。因為許多患者在中風前幾個月會以住院方式進行密集的復健治療,在旁邊長時間照顧的家人或是看護對於患者的變化應該能觀察到一些變化,常見的徵兆包括情緒上表現出比以往更強烈的悲傷、變得容易哭泣、說話的頻率下降,另外也可能觀察到睡眠品質下降、活動力變差,常反應在復健治療時的表現,甚至有些家屬懷疑患者是因為不積極參與復健而造成肢體表現退步。 返家的患者不像住院的時候按表操課的復健治療,如果患者不肯出門做復健或是不願意與人社交表現,也都要懷疑有中風後憂鬱的可能性。 為什麼需要特別強調中風後憂鬱? 研究指出中風後憂鬱對於後續復健效果有顯著影響,造成整體功能恢復較差,提高未來醫療花費;另外對於人際社交與生活品質也有顯著影響,最嚴重反映在統計上顯示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中風後憂鬱是不可忽略的照護議題。 如果懷疑中風後憂鬱該怎麼辦?可以有什麼樣的治療方式? 如果有前述懷疑中風後憂鬱時,應該尋求醫療團隊的協助,在旁照顧的家人或是看護能提供有用的觀察,同時透過醫師端一些篩檢的問題或是量表協助診斷。 目前研究指出使用服用抗憂鬱藥物調節腦中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有幫助改善憂鬱症狀,儘管不能連帶改善肢體功能的缺損,穩定服藥後可讓患者的情緒穩定,重拾復健的動力,這是對於中風患者很重要的改善。 親友的陪伴支持與鼓勵也格外重要,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懷,一起面對生活的改變,慢慢調適心態與重建心靈,化解憂鬱帶來的負面的影響。 面對憂鬱的患者時,醫療團隊的成員也能提供一己之力來幫忙改善,例如復健治療時可以調整訓練方式,採用一些吸引患者的方式;如果有需求時也可以透過臨床心理師協助心理諮商,協助處理情緒問題。 家屬或是看護也會有情緒障礙 許多家屬從一開始的初期的震驚,馬上面臨到不同時間點必須做出醫療抉擇的難題,以及後續出院或是轉院的安排,加上處理被打亂的工作與家庭生活,也可能會造成情緒障礙,最常見的障礙是憂鬱與焦慮。有研究指出,照顧時間愈長、醫療花費支出愈多,家屬的情緒障礙問題比率愈高。患者及家屬都有各自心理、生理負擔,也都需要適時的處理,尋求可近的資源協助、加入病友團體,可以聆聽過來人的建議,也都能幫忙調解自己的情緒,重建身心健康。 總結來說,中風後憂鬱並不少見,但及早發現,透過藥物治療與家人的鼓勵陪伴,給予心靈上的支持一起面對難關,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都有正面幫助。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徐伯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