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後側「啪」一聲不是抽筋 可能是「網球腿」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羽球正打得起勁,小腿後側忽然「啪!」一聲,痛得像被踹了一腳,接著腳直接軟掉,完全踩不了地?當下以為只是抽筋,硬撐下去甚至還自己按摩,結果卻越按越糟? 小心,這很可能是「小腿肌肉撕裂傷」,也就是俗稱的「網球腿」。 小腿肌群-默默付出的推進主力小腿後側主要有幾位「肌肉好夥伴」: ⬤ 腓腸肌(gastrocnemius):負責蹬地與衝刺動作,是肌力的主力來源。 ⬤ 比目魚肌(soleus):穩定站立、持久發力時靠它。 ⬤ 膕肌(popliteus):小但重要,幫忙膝蓋「解鎖」開始彎曲。 ⬤ 蹠肌(plantaris):雖然細小,但有時也會參與蹠屈與膝屈動作。在這些肌肉中,內側腓腸肌是最容易發生撕裂傷的區域。這些肌群負責日常步伐加速、跳躍衝刺,一旦在未熱身、瞬間爆發、或肌肉疲乏的狀態下勉強出力,就可能造成肌肉撕裂傷。 誰最容易「中招」?醫師這樣說根據大墩恆新復健科蕭毓璇院長的臨床觀察,撕裂傷的高危險族群有: ⬤ 久坐族。 ⬤ 體重過重者。 ⬤ 熱愛運動的中年男性。 ⬤
高足弓VS.扁平足 拆解「足弓弧度」的疼痛秘密
吳先生五十多歲,原本就有扁平足,一次輕微扭傷,卻讓腳踝骨頭應聲裂開!醫生告知,原來足弓長年塌陷,支撐力早已告急。幸好治療即時,裝上鞋墊、打完針,竟還能一路健走白沙屯媽祖遶境,完成多年的心願,吳先生超開心!這也說明,腳底那道小小的足弓,不只撐住全身重量,更牽動腳踝、骨盆到脊椎的穩定與健康。 腳底有三座拱橋?足弓結構大揭密足弓不是只有一條線,而是由三道拱形構成——就像腳底藏著三座橋,內側足弓、外側足弓與橫弓,各司其職,負責撐起體重、協調動作,是腳部最重要的「懸吊系統」。如果足弓出現問題,身體就得動用其他部位來代償。例如:足弓太低、塌陷導致不穩定,膝蓋、髖關節、甚至腰部就會承受過度壓力;足弓過高則可能導致足部僵硬、彈性不足,容易造成足踝扭傷與局部疼痛。扁平足與高足弓:一內一外的壓力戰爭 判斷足型時,內側縱弓是關鍵觀察點。足弓過低即俗稱「扁平足」「低足弓」,會讓腳的內側塌陷,導致身體重心內移,出現類似X型腿或內八字的代償姿勢。時間一久,膝蓋與腰椎的旋轉壓力就會增加,導致發炎與疼痛。相反地,「高足弓」則是足弓過高,重心偏向腳的外側與前端,更容易造成大拇趾、腳外側與足底筋膜的壓力痛,甚至反覆扭傷。可說是一個在內側失衡、一個在外側過勞。小朋友腳板貼地一定是扁平足?別急著下結論許多父母一看到小孩的腳板貼地,就緊張兮兮懷疑是扁平足。事實上,所有嬰幼兒在剛出生時都是扁平足,因為脂肪多、神經與肌肉尚未發展完全。真正的足弓形狀要到五、六歲才會發展出比較明顯的足弓,甚至青少年時期才會定型。足弓高度天生的?還是後天養出來的?足弓的高低與遺傳有關,但也會受後天影響。像是韌帶鬆弛、肌腱發炎、年齡退化、體重過重或是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等都可能讓足弓塌陷。此外,某些先天疾病如唐氏症、馬凡氏症候群也會導致足弓發育異常。足弓怎麼看?自我檢測一次搞懂⬤ 目測或照相:觀察站立時腳內側是否能看到拱形弧線。⬤ 濕足印法濕腳踩在紙上,若腳印整片呈現、幾無空隙,就可能是扁平足,正常的足弓踩出來的足印會像個倒三角形,腳印中段從腳趾連到腳跟的內側曲線寬度約莫只有腳趾寬度的一半,若寬度太窄,就要懷疑有高足弓。 功能性扁平足 vs 結構性扁平足若坐姿時可以看到足弓、站姿走路承受體重時就塌陷,表示是「功能性扁平足」或者叫「彈性扁平足」,這是因為肌腱韌帶鬆弛支撐不足;相對的不論什麼姿勢,足弓都是塌陷的,代表是「結構性扁平足」,表示足弓的結構已經有異常甚至變形。若尋求專業評估,醫師會從問診開始,了解孩子的發展史、身高體重、家族病史,是否有遺傳疾病或關節疼痛等,再進行理學檢查,觀察足部外觀、足弓高低、雙側下肢與脊椎骨盆的對稱性,以及步態。一般透過視診和觸診即可診斷扁平足,搭配量角器與標記便能製作鞋墊。醫師也強調足弓的判斷和治療,照X光或是超音波等影像檢查並非必須。痛不痛才是重點,足型不決定運動能力醫師強調,不論是扁平足或高足弓,如果沒有疼痛或功能障礙,其實不一定需要治療。像NBA球星LeBron James腳型變形明顯,卻不影響他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籃球員之一。但若足型影響到長跑、跳躍或方向變換等活動,就需要評估與調整。鞋墊、運動、復健 打造足弓支撐力目前主流的治療包含:⬤ 客製鞋墊:依足弓角度製作,改善受力不均與平衡問題。⬤ 伸展放鬆:如放鬆小腿腓腸肌、阿基里斯腱等常緊繃肌群。⬤ 肌力訓練:強化脛後肌、脛前肌、腳底小肌群,幫助支撐足弓。⬤
熱血可以衝,膝蓋不能痛! 小心髕骨肌腱炎找上門
你是否曾在重訓深蹲後感覺膝蓋前隱隱作痛?或者週末和朋友暢快打籃球,回味年輕時最愛的熱血灌籃高手,結果隔天上廁所蹲不下去?復健科醫師林彥任表示,這可能是「髕骨肌腱炎」(patellar tendinopathy)的徵兆,不只是運動員會遇到,連久坐上班族也可能罹患的肌腱傷害! 髕骨肌腱在哪裡?這個發炎不是你以為的「發炎」髕骨肌腱位於膝蓋前側、髕骨下方,是大腿股四頭肌的延伸、帶動小腿伸展,讓人可以完成站、蹲、跳等基礎動作,甚至是各類運動都可能用到這條肌腱。它同時也連接髕骨到脛骨,因為是連接骨頭跟骨頭的功能,髕骨肌腱也被稱為髕骨韌帶,可以說是一人分飾兩角,同時提供肌腱和韌帶兩種功能。若是我們反覆使用膝關節,髕骨肌腱承受各種動作帶來的壓力,例如跳躍、撞擊、大量運動,髕骨肌腱就可能反覆堆積微小的損傷,最終演變為退化或斷裂。林彥任醫師特別提醒,儘管名稱中有「炎」字,但許多髕骨肌腱炎的案例其實不是真正典型的急性發炎,而是反覆小創傷導致的肌腱弱化,是一種類似退化性的過程,「不像我們認知中發紅熱腫那種發炎,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病變。」只有運動員有風險?久坐族也是高危險群臨床觀察常見的患者有兩大族群:一是經常從事跳躍動作的運動員,二是平時久坐、缺乏活動的上班族。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在所有運動項目中,排球選手的髕骨肌腱炎發生率最高,約每四人就有一人曾發作,其次是籃球選手,約每五人中有一人受到影響。青少年運動員更因骨骼與肌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受傷風險更高,而且會同時傷害到骨膜,特別命名為Osgood-Schlatter disease。不過,許多「週末運動員」其實風險也不低,這些上班族長時間久坐導致核心肌群萎縮、筋膜緊繃,只有週末能運動。平時缺乏鍛鍊的情況下,週末突然劇烈活動,例如球類運動、重量訓練等,很容易讓肌腱無法負荷,就受傷了。髕骨肌腱炎怎麼分辨?髕骨肌腱炎與一些病症容易讓人混淆,因症狀與病理位置有所重疊,像髕骨肌腱炎的典型症狀是髕骨下緣的疼痛感,而髕骨軟化症與髂脛束問題也可能產生類似的疼痛,甚至可能同時發生三種病症,一般人很難分辨差異,需要專業醫師透過理學檢查與影像判讀協助鑑別。出現以下狀況時,建議盡早就醫檢查:⬤運動後膝蓋前方疼痛持續超過三天未緩解⬤按壓髕骨下緣出現壓痛⬤蹲下或上下樓梯會有痠脹或刺痛感⬤疼痛程度逐漸加劇,甚至影響日常行走民眾直覺上會認為膝蓋痛就該拍X光,但X光只能顯示骨骼結構,而根據統計,五十歲以下民眾的膝蓋疼痛,通常不是骨骼,而是軟組織損傷,X光卻無法顯示軟組織。近20年來,軟組織超音波已經成為復健科醫師的正規訓練,可以檢查肌腱是否腫脹、變性、斷裂,還能評估病患在動態時的表現。若懷疑是合併有骨骼或軟骨病變,則可安排核磁共振(MRI)以全面掌握整體膝關節狀態。根據Blazina分類系統,將髕骨肌腱炎分為四期:第一期:運動後才出現疼痛第二期:運動期間與後皆有疼痛第三期:日常活動也有持續性疼痛第四期:肌腱已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需手術治療急性期時,疼痛較劇烈,超音波可以看到血流增加,伴隨腫脹或積水,此時建議休息與減少活動量,可以輔助冰敷與短期口服消炎止痛藥。林彥任醫師表示有民眾心急就醫就希望能立即注射類固醇止痛,類固醇雖然能在一到三天內立即減緩疼痛,但緩解發炎仍需一週時間、組織恢復原本強度仍需二到四週時間,若患者太心急,疼痛一改善馬上回復運動,可能反而造成肌腱強度下降、提高後續斷裂風險,回復運動前,應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醫師更舉例:曾有一名高中籃球選手,因比賽行程的時間壓力下,而在其他院所接受兩次髕骨肌腱之類固醇注射。初期症狀緩解快速,但病情隨時間惡化,甚至無法再出賽,轉至復健科後發現肌腱幾近斷裂,所幸經再生注射與完整復健訓練後,最終成功重返賽場。若進入慢性期,肌腱雖無明顯發炎,但結構已經退化、失去彈性,還是有多種治療方式的。⬤健保治療:熱敷、微波、短波、與治療型超音波⬤自費儀器治療:震波治療、射頻電波、高能雷射⬤注射治療:高濃度葡萄糖生治療、肌腱型玻尿酸、PRP、血小板晶粉、血小板凝膠⬤運動治療:股四頭肌前側的筋膜放鬆、內外側的肌力訓練、離心收縮的強化訓練。治療種類非常多樣,可以和醫師討論。復健訓練做起來 使用輔具別怕丟臉 而復健運動訓練是無論哪個時期都需要練習的,復健訓練分為四個階段,依照病程逐步強化肌肉與肌腱的連動能力: 1. 等長收縮訓練:例如坐姿伸膝並靜態出力維持數秒,用以喚醒肌力。 2. 等張訓練:加入膝蓋動作,例如淺蹲、腿推、弓箭步等。 3.
椎間盤突出(下篇)手術面面觀!這幾招幫你解決腰痠背痛!
上篇我們已經和大家討論過椎間盤突出的保守與介入性治療方式,但若病情嚴重到神經壓迫,甚至出現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導致大小便失禁或下肢無力,就需考慮手術介入。除了傳統手術之外,最新的極微創手術是什麼?有哪些人適合極微創處理?除此之外,還教你幾招可以在家自己練習的復健動作,給你滿滿的椎間盤突出大補帖! 諮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總院 復健部及東區分院 主治醫師、
椎間盤突出(上篇)急症千萬不要拖!小心馬尾症候群
當大家聽到「椎間盤突出」,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是不是壓到神經了?要不要開刀?」其實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常見的脊椎問題,許多民眾對這個名詞耳熟能詳,但真正了解其病理與治療原則的人卻不多。事實上,絕大多數情況都可以透過保守或微創治療有效控制,以下就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劉東桓醫師帶大家認識這個常見但容易誤解的病症! 諮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總院復健部及東區分院主治醫師、
復健醫師的旅遊處方箋
旅遊本是放鬆身心的活動,回國後卻常感覺身體比上班還累?旅行時因環境變換、活動量劇增、裝備不當等因素,容易引發肌肉痠痛、潛在舊傷復發,甚至是急性發炎與扭傷。若能選擇合適的裝備,減少不必要的身體損耗,更能讓旅程順利又安心~ 大家在旅行途中常遇到肌肉與骨骼的問題,不外乎鐵腿、膝蓋不舒服、腰痛等,林宗慶醫師指出,這些問題大多來自於旅行時活動量突然增高、超出了身體負荷,像是平常一天走不到8千步的人,突然在行程中變成日走2萬步,還要揹背包一整天或長時間排隊,就容易造成肌肉痠痛不適,甚至引發足底筋膜炎或退化性關節炎等急性發作。此外,不習慣的床墊與長時間久坐也可能成為腰痛的元兇,例如歐美地區喜歡較軟的床,容易讓腰部缺乏支撐,有脊椎問題的人更可能因此誘發下背疼痛。久坐引發的不只痠痛 還有血栓風險搭乘長程飛機或巴士,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除了造成肌肉僵硬,也可能壓迫坐骨神經,發生腿麻、無力等症狀,更嚴重者,甚至會產生飛行性血栓。因身體長時間維持同一坐姿,血液回流減慢,容易在下肢形成深部靜脈血栓,甚至引發肺栓塞等致命風險!若旅程需久坐三小時以上,建議每小時站起來走動,或在座位上進行腳踝旋轉、提腳跟等簡單運動,也可以在上飛機前穿著彈性壓力襪、多喝水,都對預防血栓有幫助。若為高風險族群(如孕婦、抽菸者、曾有血栓病史者),可在出發前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服用預防性抗凝血藥物。 還有因緊急煞車、乘坐雲霄飛車等高強度或高速活動後,頸部出現劇痛或活動受限,要小心可能是甩鞭症候群或頸椎損傷,必要時建議就醫排除嚴重問題。鐵腿可以去按摩嗎?當心越按越糟走路過多導致鐵腿,到底該怎辦?很多人會在當地找按摩店舒緩痠痛,林宗慶醫師提醒,是否適合按摩取決於有無急性發炎的症狀,如果單純是乳酸堆積所引起的痠痛,且無紅腫、無傷口、無劇痛,透過腳底按摩促進循環是沒問題的;但若出現局部發熱、明顯腫脹、開放式傷口或已經行動受限,應避免按摩,這類狀況可能是扭傷、拉傷或肌腱發炎,按摩反而可能加劇病情。而旅途中若出現痠痛不適,到底該冰敷還是熱敷?其實最簡單的判斷原則是「紅腫熱痛,就冰敷;肌肉僵硬緊繃,就熱敷」。例如腳踝不小心扭到、關節突然腫脹疼痛,應立即冰敷減緩發炎;但若是長時間走路後出現的痠痛、緊繃、抽筋感,則建議使用熱敷搭配伸展,以放鬆肌肉、促進乳酸代謝。常見的涼感貼布或中藥貼布也各有用途,涼感貼通常含有薄荷醇,有快速降溫、模擬冰敷的效果;而溫熱型貼布(如含辣椒素、中藥成分)則適合使用於肌肉僵硬或痠痛的部位,但無論哪類型的貼布都要避免貼在有傷口的地方。初次使用者建議先貼15分鐘觀察是否會過敏,而每天貼布使用量也有限制,尤其具藥性的貼布一天最多使用1至2片,且貼6~8小時就需要撕下來,也不能每天都貼,建議隔日再貼,以免增加肝腎負擔。泡湯舒緩還是加重?這些情況不宜下水泡湯對於肌肉放鬆與血液循環確實有幫助,但並非人人適合,若是有急性發炎、傷口、痛風發作期或關節紅腫熱痛者應避免泡湯,以免加劇發炎反應。若有血栓病史或栓塞高風險族群,也建議避開熱水浴,因為熱會加速血液循環,恐使血栓移動,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裝備不對 全身都會抗議適合的裝備是預防身體不適的重要關鍵,背包應盡量選雙肩背設計,具備腰帶或胸扣,能將重量平均分攤至軀幹,減輕肩頸壓力。若需攜帶較多物品,改以登機箱或行李箱搭配背包使用,避免過度負重造成脊椎壓力。鞋子部分,千萬別為了拍美照穿新鞋,因新鞋未經磨合,易導致水泡、腳趾受傷;選擇具有支撐足弓、避震能力佳的健走鞋較佳,若有足弓異常者,也可選擇客製化鞋墊提升支撐效果。對於有慢性腰痛、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的人,出國前應與主治醫師討論病情是否穩定,並依照個人病況準備護具、藥品或是手杖等輔具。旅途中切勿硬撐,安排彈性休息時間,一旦出現腫脹、劇痛等發炎現象,需立即停止活動並適度休息。旅行中最怕的不是景點關門,而是身體先罷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與量力而為,才是最好的旅遊處方箋,若平日無規律運動,但要參加健行或戶外行程,建議在國內可先進行簡單訓練,如健走、登階,以模擬行程強度。 「旅遊應該是讓人身心愉快的體驗,不應變成回國後還要進診間報到的代價。」
喚醒體內的修復小兵 血液生長因子療法
當你扭傷腳踝、肩膀疼痛或關節發炎時,別以為身體只是在默默忍耐,其實內部早已啟動了一支「修復工程隊」。這些隱形的修復高手,就是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它們的工作就是:「修復、增生、減少疼痛」。 血液裡的修復密碼 人體的血液中藏著多種生長因子,例如 PD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TGF(轉化生長因子)、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它們主要來自血小板,當血小板被活化時,這些生長因子就像打開的寶箱,開始釋放出促進細胞生長、修復的訊號。 這些修復小兵能夠提升受損結構的彈性與強度,包含肌腱、韌帶、關節軟骨組織中。而這也是「自體血液生長因子療法」逐漸廣為人知的原因。 PRP:濃縮血小板的「修復雞精」 要談血液生長因子的臨床應用,就不得不提 PRP(Platelet-Rich Plasma,濃縮血小板血漿)。這種療法的概念簡單而聰明:從你的血液中提取修復成分,再把它們注射回你需要修復的地方。 如何製作 PRP? 1.抽取患者血液。 2.經離心機分離,去除紅血球,留下富含血小板與生長因子的血漿。 3.醫師評估後,以超音波導引,精準注射到需要修復的部位。 這些情況下 PRP 特別有效: ●退化性關節炎:緩解疼痛 ●肌腱撕裂、韌帶拉傷:提升癒合能力 ●軟骨破損:強化修復、重建保護層 這些部位原本血流量不足,自我修復能力較差,受傷後只能部分修復,經年累月地堆積這些「修復一半的傷」,就成了「老化」。 目前流行的「抗老」,其實就是「儘量把每一次受傷修復到最好」。而 PRP 就像「修復提示」,讓這些中止的修復程序,重新活化起來。 PRP
肉毒不只是除皺神器 中風後肢體痙攣也能靠它鬆一口氣
談到肉毒桿菌素,十個人有九個會聯想到除皺、小臉、明星御用美容針。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位「醫美界明星」早就偷偷跨足神經復健圈,應用在治療中風後的肢體痙攣上,表現可一點也不含糊! 五十歲的李太太不幸中風了,留下張力痙攣的後遺症,右腳踝嚴重痙攣內翻,隨時都保持在一個”扭到”的姿勢。即便穿戴輔具矯正,李太太因腳踝變形,走路還是會有劇痛,訓練起來非常可憐。內壢康澤復健科診所院長楊凱傑為她安排注射肉毒桿菌素,不只痛感大減,走路也變得輕鬆許多,家人都表示她變得開朗,也更愛出門走走了! 中風後痙攣怎麼來的?中風造成大腦神經細胞受損、控制肌肉運動的神經訊號失衡。原本掌管放鬆訊號的神經開始罷工,結果某些肌肉不受控,想收縮就收縮,完全不聽指揮。常見的痙攣動作包括:●上肢:肩膀緊貼身體、手肘彎曲、手腕屈曲、拳頭緊握不放。●下肢:膝蓋僵直、腳踝持續下壓,導致走路時腳尖踢地、重心不穩。痙攣不僅使日常動作如穿衣、如廁變得困難,若長期未控制,還可能導致肌肉或肌腱攣縮、關節變形僵硬、持續性疼痛,嚴重阻礙後續復健。傳統治療有其極限對於中風後痙攣,傳統治療方式主要有:1. 口服肌肉鬆弛劑:口服藥效果擴及全身,健康與不健康的肌肉都受影響,常伴隨嗜睡、無力,且無法精準作用於目標肌群2. 物理治療:藉由熱敷、牽拉與擺位改善肢體張力,重點在預防關節攣縮。也可使用神經肌肉電刺激,促進肌力恢復、活化拮抗肌群,進一步抑制痙攣肌肉的過度收縮,並可緩解局部不適與疼痛。這些方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不適,但對於已經「定型」的痙攣姿勢或動一下就痛的情況,效果可能不夠到位。肉毒桿菌素如何發揮作用?肉毒讓肌肉先「乖一點」。原理是:阻斷運動神經發送給肌肉的訊號,等於切斷了「亂發指令」的通道,讓那條過動肌稍微冷靜。臨床上,醫師會先進行評估,並透過超音波或肌電圖導引,精準注射至需要放鬆的目標肌群,確保藥效發揮在正確位置,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治療適用對象包括:●中風後明顯痙攣者。●需解決肌肉張力導致的疼痛、功能障礙。●接受物理治療卻因痙攣阻礙進展者。不過也不是誰都能打。太輕微的痙攣根本不需要動針,而痙攣太全面、太嚴重的情況,劑量會超過安全範圍,這時候就要靠多管齊下來搭配其他方法,這時可能需結合口服藥物。 肉毒桿菌素打一次就好? 醫師表示,肉毒桿菌毒素注射,三個月打一次,一次需要注射多個肌肉,例如,手臂可能需要打3-4個位置。 一般在注射後3~7天內開始見效,約2~3週達到高峰效果,療效可維持3~4個月,部分患者需每3-6個月重複注射。 這樣的效果並非一勞永逸,若不搭配復健訓練,肌力與控制不會自動恢復,一切又打回原形。因此建議同時安排物理或職能治療,以活化對側拮抗肌群、建立新的神經連結。 肉毒桿菌素只是敲門磚 注射肉毒只是開門的鑰匙,後面的復健才是重頭戲。因為只有當肌肉張力暫時下降後,物理治療才能進來做主動訓練,這樣的整合療法可以幫助: ●重建對側肌群的協調性。 ●找回動作的主導權。 ●從「被動鬆開」變成「主動控制」。 特別是在中風後「黃金期」——一般為半年至一年內,越早介入,成效越明顯。有些研究甚至認為慢性期仍有效,但需配合更有毅力的物理和職能治療。 可能的副作用:無力、疼痛與過敏 常見副作用包括: ●局部肌肉無力(若劑量過高)。 ●注射處疼痛。 ●罕見的過敏反應或抗體產生。 醫師通常會依據患者功能障礙程度、復健進展受限程度進行溝通建議,避免錯過改善的黃金期。 肉毒不是神藥 但可以改善生活 肉毒桿菌素在中風後痙攣治療上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在安全、有效與可調整之間的治療選項。它不應被視為單一神藥,而是復健整體策略中的重要一環。若能選對時機、以正確方式與復健訓練相結合,就能協助患者跨過身體限制,邁向生活自主。
從戰地病床變身運動神器 器械皮拉提斯怎成為復健界隱藏王牌?
你以為皮拉提斯只是女性朋友在健身房裡做做核心、拉拉筋的運動?那你可能低估它了。從NBA球神 LeBron James 到足球機器人 Cristiano Ronaldo,連格鬥鐵漢 Conor McGregor 都透過皮拉提斯訓練,提升靈活度與動作流暢性!簡單來說,皮拉提斯其實是一套兼具核心穩定、動作控制與呼吸整合的訓練方法,品恆復健科診所曾子嘉醫師表示,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套運動居然是從戰場上的病床開始發展出來的。 皮拉提斯的背景其實比你想的硬派多了皮拉提斯的創始人 Joseph
酸痛?來「喀喀」喬一下!……這就是徒手治療嗎?
你是否曾在社群媒體上看過這樣的短影片:”整骨” 將病患「折來折去」,發出清脆的「喀喀聲」,留言區一片讚嘆「好療癒」、「喀一聲感覺就放鬆了」?但這些聲音背後,真的是專業的「徒手治療」嗎? 徒手治療,不只是「動動手」這麼簡單!「徒手治療」指的是透過「具有醫療執照」專業人員的「雙手」,針對關節、肌肉、筋膜、韌帶等組織進行調整、放鬆與矯正的治療手法。但這些技術必須建立在完整的評估基礎上,有明確的疾病適應症、有特定的治療規劃,並非隨意發出聲響「喀一喀」就有效。徒手治療跟民俗療法常見的整脊、整骨與推拿有何差異呢?趙明哲醫師解釋民俗療法屬於按摩,沒有特定醫療目的整脊主要是針對脊椎進行操作;整骨通常是針對四肢,例如手腕、肩膀或腳踝;推拿相對來說比較廣泛,主要針對肌肉,但也有可能包含骨頭及韌帶。而徒手治療與一般按摩不同,屬於醫療處置,帶有特定醫療目的,例如:改善特定疼痛、提升關節活動度、增加組織延展性、恢復肌肉彈性…等,執行人員必須具備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資格、經過專業訓練,以及持續的業內進修。喀喀聲真的代表治療成功?「喀喀聲,其實只是關節內氣體逸出的氣泡聲響,折手指也會有喀喀聲,聲響不代表治療效果。」趙明哲醫師表示,徒手治療重點是改善關節活動與組織彈性,而非追求聲響本身。而且關節每次產生聲響後,需一段時間累積氣體才能再度「喀」出聲,這並不代表身體有問題,也不是療效的判準。徒手治療能治什麼?不能治什麼?最常見的適應症是五十肩,患者肩關節攣縮、沾黏、活動力受限,可透過關節鬆動術來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藉由適度的活動來減緩病程。至於某些下背痛或肩頸痠痛,因脊椎關節活動度受限或左右背肌力量不平衡與神經壓迫,造成痠麻疼痛感,如果透過徒手治療回復關節位置或筋膜鬆緊平衡後,神經壓迫症狀與疼痛感可以同時減輕。此外,接受外傷修補或是關節韌帶手術後,若出現關節囊或連接筋膜產生沾黏,也常需要徒手按摩等方式來去除沾黏,恢復關節活動度。另一種情況像是肌腱拉傷,例如媽媽手或網球肘,則可以透過軟組織放鬆的徒手治療來改善,例如,深層橫向按摩 DTF(Deep transverse Friction) 可以放鬆肌肉肌腱,減輕疼痛。對於以下幾種狀況,不建議進行徒手治療:1. 運動傷害的急性期,因為此時軟組織可能處於破壞或發炎狀態,過度的鬆動或牽扯可能加重情況。一般建議在急性期後的二到六週再考慮徒手治療。2. 傷害的慢性期,若仍存有中重度的持續發炎,徒手治療要特別審慎,切勿過度旋轉發炎的關節,或是過度摩擦發炎的肌腱。3. 對於脊椎側彎,徒手治療或許可以暫時調整脊椎位置、短時間內改善疼痛,但執行前一定要先有X光檢查,確定脊椎排列還在穩定範圍。若脊椎已到了不穩定曲度,還是要尋求及時的開刀矯正。大部分造成脊椎側彎的原因不明,且伴隨脊椎扭轉和肌肉、肌腱、韌帶攣摍的問題,單靠徒手治療效果有限,還不需要開刀的患者,最重要的病患自主的姿勢調整、核心肌群/脊旁肌群持之以衡的訓練。4. 老年人需注意是否有骨質疏鬆或骨折等問題,尤其在進行脊椎徒手治療時需特別小心。5.